第9課 等級與階級
(3)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中產階級成分發生變化,這種社會結構變化的新趨勢,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5、全課總結:
(1)人類社會的社會結構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雖然,歷史在不斷進步,等級雖然已在法律上消失,但階級依然存在。
(2)由于等級特權的歷史十分悠久,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會頑強地表現出來。因此,對于政治特權的制約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程度。
(3)據社會學學者研究,中產階級居多的紡錘形社會結構是穩定的社會結構。
(4)人類追求平等、幸福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而平等的實現程度則折射出文明的進步程度。
[資料附錄]
1、歐洲中世紀的貴族
所謂貴族,是指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中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的階層,是具有世襲爵位和領地的各級封建主的統稱。根據朱孝遠的觀點:“中世紀歐洲封建貴族制度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8-11世紀的歐洲貴族可以稱為‘封建貴族’,具有以采邑制為基礎,貴族譜系不明確,土地繼承有困難等特點;12-14世紀的歐洲貴族可以稱為‘等級貴族’,具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性,貴族成為一種等級分明和表現出不同等級享有不同特權的特點;15-16世紀的歐洲貴族可以稱為‘權貴貴族’或‘貴族統治者’,其特點是等級原則為階級原則所取代,貴族不再是一個具有嚴格等級規定的集團,而是有權、有勢的富人階級的統稱。”
“封建貴族”時期,貴族們主要是以成就、財產而不是以血統、封號來衡量貴族身份。貴族體系呈開放性,變動過于頻繁。進入12世紀,歐洲貴族進入了一個以其嚴格的等級體制為特征的歷史階段。如:注重貴族等級封號、家族血統、職業、財產世襲、聲望和特權等。社會統治階層由開放走向封閉。到了歐洲封建社會后期,由于貴族階層的內部分化和新興貴族的崛起,人們開始超越血統、特定的職業和生活方式,而用權勢、財富和地位來重新確認貴族。特別是原來沒有貴族血統的人,可以因其權勢和財富而被社會承認為貴族并取得國王的貴族封號。來自社會下層的中產階級和封建地主已開始進入社會上層的統治領域。
2、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是指介于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的中間階層。這一階層是在市場的資源配置與社會縱向流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中,呈現出不同的內涵。當代中國所出現的中產階級人群,主要為知識型企業家與知識型人才,如建筑師、律師、商業營銷人員、經理、影視工作者、教授、醫生、股票經紀人及自由職業者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一定專業技能與知識技能,成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換取各種稀缺資源(財富、地位、名望與權力)的“資本”。中產階級是相對富有的,有較高文明修養和高生活質量的群體,對社會主流價值和現存秩序有較強的認同感,他們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水平。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1991年版
[板書設計]
[訓練設計] 材料一 我國春秋時期,魯昭公7年(公元前535年)楚芋尹對楚王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在此之后的中國歷史中,還有極其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