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6課
課程標準要求
1793年9月14日,星期六,一個重要的時刻終于到來了。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率領的使團在這一天將要受到大清王朝乾隆帝的接見。英國為了這次接見作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帶來了600箱禮物,包括鐘表、地球儀、各種珍寶以及一些機械用品,使團成員有哲學家、文學家、醫生、工程師以及一支衛隊,浩浩蕩蕩800多人。他們在這天凌晨4點抵達皇宮,苦等了3個小時后,終于可以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但它們與清廷在覲見禮節上產生嚴重的分歧——是按大清王朝的禮儀行三拜九叩之禮呢,還是按謁見英王的單腿跪的禮節進行……
也不知道最終跪了沒有,跪了哪條腿,但有一點可以跟定,乾隆對他們提出的“自由貿易,協定關稅”等六項要求一律予以回絕。乾隆帝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雞同鴨講,云里霧里。
不過當時乾隆倒是很看重使團最小的一個成員——11歲的斯通,曾把這個金發碧眼的西崽喚上龍膝撫弄,驚詫不已。48年后,斯通參加英國議會有關是否對中國開戰的投票,毫不猶豫投下了贊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聽得懂炮艦的語言。從此有了令中國屈辱不已的鴉片戰爭。學習“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明清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新現象,培養概括歸納階段特征的能力。
●通過分析17~18世紀中西方的不同社會狀況,提高對比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易位,歷史的悲劇告訴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
自主學習精要
一、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
13-18世紀明清兩朝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社會經濟全面高漲的局面。
當時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天工開物》所涉及的30種工農業生產技術,基本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南方的水稻畝產大多為兩石或三石,有的地區達到了五六石。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加上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明清時期,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作坊,占據主導地位。
明中葉以來,商品流通擴大,加上廣泛使用白銀,商
業資本異常活躍。
明中后期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出現了一些專門的手工業產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眾多商賈、牙行,發展成工商業市鎮,僅江南蘇、杭、嘉、湖五府地區,明中后期便興起了30多個市鎮,到清代前期增長到204個。
明清國力強盛,突出表現為耕地面積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
在1720-182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總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長率遠高于整個歐洲地區。到19世紀初,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國就有6個。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明清盛世的綜合國力較歷代王朝明顯提高,在世界范圍仍大體保持領先地位。
思維激活
說一說 明清時期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主要有哪些?影響如何?
做一做 “(晚明上海)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材料反映出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