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5.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標志是( )
a.手工業的水平超過前代
b.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擴大
c.手工業作坊增多
d.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
6.明朝時,松江有“賣襪店百余家,合郡男婦皆以做襪為業,從店中給酬取直”。對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松江絕大多數勞動者成了雇傭工人
b.賣襪店商人直接支配生產,變成資本家
c.松江棉紡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d.表明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已解體
明清時期,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請回答7~8題。
7.歷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限制甚至打擊工商業
b.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
c.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d.鞏固封建統治
8.明清政府實行的下列措施中,違背世界發展趨勢的是①鼓勵墾荒 ②推廣農作物新品種 ③實行“海禁”④對商品收重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我吳市民,罔藉田業,大戶張機為主,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百數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饕餮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
請回答:
(1)“大戶”和“小戶”各指什么?
(2)大戶和小戶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3)這反映了什么地區何種性質的社會經濟形態?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補內地之不足,內地無足輕重之物,載之番境皆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藝及女工針繡,皆于洋船行銷,歲收入番島銀洋貨物百十萬入我中土……
――《中國古代經濟史綱》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游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享饑寒寥劫為非之患。
——《論南洋事宜》
材料三 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
——《論南洋事宜》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對外貿易的有益之處。
(2)根據材料三的政策歸納其危害,你怎樣評價這一政策?
閱讀思考視窗
西歐各國從15世紀起,紛紛采取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支持本國商人發展對外貿易,開拓海外市場,并設立許多享有壟斷特權的貿易公司,如英國的幾內亞公司、東印度公司,法國的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清王朝與此相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坐視已出洋的中國商人和華僑慘遭殺戮而不聞不問。在清代建立之前,已有大量中國商人和華僑在南洋經營商業和航海業,在東南亞貿易中占有優勢地位。康熙帝禁止中國商人前往南洋貿易后,限令南洋一帶的中國商人必須在三年內回國,否則“不得復歸故土”。雍正帝更規定:“其從前逗留外洋之人,不準回籍。”1740年,荷蘭殖民者在巴達維亞屠殺華僑萬余名,清政府竟坐視不問,說這些華僑是“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南洋一帶的中國商人,因而陷于腹背受敵的困境,中國在東南亞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很快就喪失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