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課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我國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的表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志、地區;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基礎及其發展緩慢的原因;通過分析17~18世紀中西方不同社會狀況,提高對比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理論,綜合分析明清時期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易位的學習,啟迪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教學過程
一.農耕經濟高度發展
明清時期的經濟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社會經濟全面高漲。
1.農業的發達
農業技術世界領先,雙季稻大面積擴種,玉米、蕃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并推廣,棉花種植普遍等;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長。
2.手工業的發達
私營手工業已經取代了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手工業技術也明顯提高,《天工開物》涉及的約#&種工農業生產技術,基本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3.商業的繁榮
明中葉以來,商品流通擴大,白銀廣泛使用,商業資本異常活躍;明中后期,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一大批商業市鎮興起。
4.國力強盛
明清盛世時期的國際地位比前代明顯提高,綜合國力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表現在: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的年增長率遠遠高于歐洲,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
【深化•拓展】
想一想:明清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提示: 糧食產量的提高有利于發展經濟作物,為農業人口流向手工業部門創造了條件,有利于突破傳統的農業結構;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為手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和豐富的商品;發達的手工業為萌芽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前提;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為勞動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礎;白銀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貨幣基礎;明清賦稅制度的調整有利于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有利于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提供勞動力條件等。
二.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
1.產生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產生時間、地點和部門明朝中后期,蘇州的絲織業中最先出現,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中也隨后出現,另外采礦等部門也有出現。
3.特征
(1)為購買勞動力增殖利潤而進行的商品生產和以自由雇傭為經營特點。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和勞動效率極高。
4.地位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發展緩慢,只是在局部發達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中稀疏出現,其力量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深化•拓展】
“明萬歷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
想一想:
(1)為什么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出現在手工業的絲織業部門?
(2)材料中蘇州的絲織業具備了哪些不同于封建生產關系的特點?!"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提示:(1)絲織業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手工業部門,技術和資金力量雄厚,市場廣闊,產品種類多、質量高。
(2)工匠有常主和臨時工之分,“黎明立橋以待”說明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機戶雇傭工匠“計日受值”,雇傭關系已經形成,這就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最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