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課程標準】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課標解讀】
應掌13-18世紀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特征及其發展概況;“重農抑商”政策實行的原因、目的及其消極影響,“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實行的原因和后果。要從不同角度分析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看到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遲緩、中國已經落伍的本質,人事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還要從生產方式、社會制度、生產工具、統治者的政策和觀念等方面全方位認識中國的落后和西方的先進、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考試大綱】
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知識梳理】
一、農耕經濟高度發展
(一)成就
1.農業發達: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大范圍擴種;
、 等高產作物引進; 廣泛種植,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手工業的發達:世界領先的工農業生產技術著作是《 》; 已取代官辦工場、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
3.商業的繁榮:明中葉以來,商品流通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 , 資本日趨活躍。明中后期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一大批 等興起。
4.國力強盛:明清盛世的綜合國力較歷代王朝明顯提高,在世界范圍內仍大體保持領先地位。突出表現為 的擴大和 的增長;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
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 和 的中心地區之一。
(二)原因
1.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2.生產關系的調整:賦稅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3.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封建統治者在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上鼓勵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