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三.近代前夜的危機
明清之際的中國,已經出現了新舊沖突變動的征兆,已經孕育了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但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末期,這種傾向始終未能發展起來,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未能形成革命性的變化。
1.阻滯新經濟因素成長的障礙
(1)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
(2)清朝統治者繼續沿用“重農抑商”的政策,采取多種措施限制和打擊工商業活動,妨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4)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封閉性和頑固性,造成國內市場狹小以及傳統觀念習俗的形成。
2.近代前夜的危機———中西實力對比的變化
(1)西方: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迅速發展,導致革命性的變化。西方主要國家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并開展了工業革命,相繼完成了向工業國家的轉變。它們開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開辟市場,建立殖民地。
(2)中國:中國清朝對外“閉關鎖國”,對內“重農抑商”,厲行文化專制,阻礙新生因素的發展而不自知,從而日益走向了衰落。
總之,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起,幾百年的時間,中國迅速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實力對比發生嚴重逆轉,這就為近代中華民族危機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深化•拓展】
想一想,清朝統治者為何要推行海禁政策?產生了什么影響?
提示:(1)原因:防范外敵侵犯和沿海人民積聚力量抗清是其具體原因。閉關的根源在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依賴于對外貿易。
(2)影響:一是“閉關鎖國”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的契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二是閉關政策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和進行經濟交流的渠道,從而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識拓展】
1.明清的閉關鎖國政策
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樂實錄》卷二十七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了望,違者死無赦。 ——《臺灣外紀》卷十二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