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第17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教案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7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教案一、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個組:人物組、概念組和事件組。人物組:x人,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制作《第19課歷史人物簡介表》。
人物
生卒年代
簡介(每個人物50-100字)
搜集整理者
林則徐
魏 源
馮桂芬
王 韜
薛福成
馬建忠
鄭觀應
陳 熾
康有為
梁啟超
嚴 復
光 緒
載 澤
孫中山
袁世凱
宋教仁
黃 興
于右任
廖仲愷
楊 度
概念組:x人,要求該組結合先前所學知識,利用互聯網、圖書館,并求得政治老師的協助,完成《第19課重要政治概念簡釋表》。
概 念
簡 釋
提供者
政體
民主
共和
改良
革命
議院
民權
憲法
憲政
責任內閣
元首
總統
事件組:x人,要求該組結合先前所學知識,并利用其他信息渠道,完成《1911——1923年中國憲政歷程大事記》一表。
年代
大 事 記
合作成員
設計意圖本課提及的歷史人物有20人之多,不少是學生比較陌生的。了解這些歷史人物有助于學生擴寬歷史視野。同時,課前準備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理解教材內容也有幫助作用。概念組面對的是若干個抽象概念,可以說都是政治概念,學生先前大都接觸過,但未必能精確理解,所以特別要求他們必須求得政治老師的協助。從教材內容特點出發,事件組只要列出幾件大事即可,語言要力求精煉。教師可指導學生參考課本后的《中外歷史大事年表》。三個組的任務最好提前一個星期告訴學生,使之有充分的時間來完成。完成后,教師審閱,并在課前將他們的這些成果印發至全班,讓所有學生共同分享。每張表的最后一列署上完成該項任務的小組成員的姓名,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嘗到成功完成一項任務后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二)導入設計教學導語清朝末年,民國初期,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國實現憲政民主為畢生追求目標,為此,他們前仆后繼,犧牲奮斗。美國唯一的一部憲法——1787年憲法,自誕生起,一管就管了200多年,從未廢止。 而亞洲地區最早建立起“共和國”的國家——中國,從上個世紀初至今天,共產生過13部憲法草案和憲法,時至今日,卻為什么依舊在憲政之路上艱難跋涉?讓我們一同來沉思百年中國民主憲政史的屈辱與光榮、苦難和奮爭吧…… 設計意圖語言色彩渾厚凝重,為通篇課文的學習奠下了情感基調。運用數字,中美對比,反差強烈,并以問題導入,這對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思考興趣會產生明顯效果。(三)教學結構一、“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1、從“開眼看世界”到“師夷長技以制夷”2、從“君民共主”、“君主立憲”到開明君主制二、清末的憲政舉措1、“預備仿行立憲”與《欽定憲法大綱》2、“皇族內閣”三、民國初期的憲政努力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中華民國約法》3、宋教仁之死(四)師生互動一、“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1、 從“開眼看世界”到“師夷長技以制夷”2、 從“君民共主”、“君主立憲”到開明君主制情境營造 近代以來西風東漸,多年閉關自守的“大清帝國”被鴉片戰爭的槍炮轟開了國門,在與西方列強的“對話”中,泱泱“中華大國”竟是如此不堪一擊!這,究竟是為什么?課堂設問問題1:林則徐、魏源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中國失敗的原因何在?并由此提出了什么主張?參考:認為原因在于“技不如人”,由此提出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問題2:有人說:林、魏二人對西方的認識非常膚淺,向西方學習的東西只是皮毛,而且其主張沒有付諸實踐,不值一提。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先學生討論,后教師啟發誘導,得出正確認識。)參考:主張學西方“長技”,雖學的是皮毛,但是,他們揭開了中國近代探索救國真理的序幕。后來的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可以看作是從不同方面傳承其“師夷長技”的思想(器物--制度--思想)。問題3:王韜、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樣理解西方政體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內容,后由學生討論,并啟發他們回憶17——19世紀英法美三國確立三權分立政體的最初動機是什么。)參考:王韜、薛福成等都屬于士大夫知識分子。他們認為中國專制政治使君主與民眾上下相隔,而議會制在他們看來能夠“能上下為一心”,“同甘共苦”。而西方議會政治的原生意義是對君主、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約束。顯然,他們沒有理解西方政體的實質,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更不可能認識到這種制度背后的文化與歷史。問題4:他們覺得中國適合何種政體?為什么?參考:他們主張“君民共主制”,但這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他們還不能擺脫舊的傳統信念的影響。從中可看出,他們依然認為君主的存在是天經地義的,君主權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情境營造當一些先賢在技術層面上改革中國的時候,他們發現光有一些單純的技術并不能真正地解決民族存亡問題,技術離開了制度的鼓勵和保障依然只是“淫巧小技”,不足為恃。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整整刺激了一代人,有識之士發現中國之失敗決非偶然也非軍事力量的薄弱,根本原因還在于制度的腐朽所致,因此他們從西方的制度文明中找到了君主立憲這一藥方,試圖改變中國。課堂設問問題5:康梁維新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要求學生從《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中得出。)參考:立憲法、開國會、三權分立。這顯然比“君民共主”的主張前進了一步。問題6:康梁在后來的變法實踐中,不再提興民權、設議院、開國會,改為主張搞開明君主制,政治主張明顯緩和,可為什么還是失敗了呢?(學生自由組合式討論,教師要充分啟發調動學生的的經驗和知識儲備,運用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去探究發現。)參考:憲政有幾種形式,如果實行英國那樣的憲政制度,君權旁落,清廷實在心有不甘;以光緒為首的帝黨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之間的力量對比;頑固派以“維護祖制”為名,利用慈禧太后不甘失去權力的心理,鼓動其掣肘皇帝,阻撓變法;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下,維新派求變心切,權力虛弱的光緒帝與維新派采取“快變”方式;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對改革前途充滿了簡單的、不成熟的判斷;等等。二、清末的憲政舉措1、“預備仿行立憲”與《欽定憲法大綱》2、“皇族內閣”情境營造富有諷刺意味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后僅僅兩年,即19xx年初,被八國聯軍炮火趕到西安“西狩”途中的慈禧太后,于1月29日發布了第一道變法上諭,其中道:“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痹趦韧鈮毫χ,連慈禧本人也意識到,不改革就沒有出路。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內外危機,兩年前血腥鎮壓“百日維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時,朝野掀起了一場“立憲運動”。課堂設問問題1:清政府是怎樣理解憲政的?(限定時間,要求學生馬上寫在作業本上,50字內概括。教師巡堂,抽幾位學生的作答在課堂上朗讀,并簡要點評。)參考:中國規制未備,民智未開,先行預備立憲,然后根據進步的遲速,再確定立憲。預備立憲應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問題2:《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你怎樣評價它?(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參考:1908 年的《欽定憲法大綱》是一個在君權問題上矛盾態度的文件,它離憲政的要求還很遠。但是,無論清政府如何抓權不放,總還算是給臣民設定了一些權利,也限制了部分君權。比如它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于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結社等事準其自由”;“臣民非按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監禁、處罰”等等,另外還有一些規定將司法權劃歸“審判衙門”,實際上是取消了皇帝的最高審判權。其在中國憲政歷史上畢竟邁出了艱難的一步。蕭瀚在《百年憲政的歷史省思》中的一段評述教師可作參考:“由于立憲派出于策略的考慮而將憲政實質上限制皇權的核心思想隱而不發,致使清廷是在被連哄帶蒙的狀態下,步入憲政的險地。等到它一旦開始按照憲政模式進行運作時,便發現自己的權力處處受制,最終由于其認清了立憲的目的而屢屢違‘憲’去達到不放權的目的,致使這場運動變成了結果上的欺騙,從而把自己送上革命的祭壇!比、民國初期的憲政努力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中華民國約法》3、宋教仁之死情境營造慈禧死后,清廷不僅未逐步開明化,反而在失去權力的恐慌中加速走向保守和偏執,把維護朝廷視為頭等大事,無視社會人心的變化。民間與朝廷南轅北轍,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撕裂中國。人民終于失去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