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第17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教案
19xx年10月10日,隨著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延續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滅亡,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宣告終結。課堂設問問題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約法》(“新約法”)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參考: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專制,后者以總統制否定責任內閣制;前者以三權分立為原則建構國家組織,后者是為獨裁提供法律依據。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體,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憲政。行內閣制目的在于將大總統袁世凱置于虛尊地位,將之納入資產階級的政治體系!耙蛉肆⒎ǎw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薄芭R時約法在不同的情況下拋棄總統制而采取內閣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薄芭c其謂為制度上之選擇,無寧認為基于人事之考慮!痹绖P試圖通過獨裁政治而確立個人權威,于是一步步破壞民主共和政體,制定《新約法》,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的工具。 問題2:《欽定憲法大綱》規定皇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袁世凱披著 “憲政”外衣恢復獨裁統治,這說明了什么?他的結局揭示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參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皇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新約法》保留了“中華民國”國號,規定總統要“對國民全體負責”,說明在辛亥革命后“朕即國家”、“皇權至上”等不再是神圣的天條,民國時期的憲政與清政府的憲政有根本區別,國家觀念正從傳統向近代轉變。袁世凱在一片討伐聲中,病重而亡。它揭示了,在近代中國,任何新權威的建立,如果偏離了挽救民族危亡與實行民主憲政的軌道,僅僅依靠赤裸裸的武力建立威權政治,是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身亡事小,誤國罪大。情境營造殉道者的血跡早已干了。今天我們回首歷史,看見的仿佛只有塵埃,只有權勢的喧囂和贊美。但歷史會永遠銘記19xx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以他的鮮血染紅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紅了整個滄桑百年史。年輕的宋教仁被罪惡的專制子彈擊中,他永遠年輕,他的生命定格在32歲,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課堂設問問題3:袁世凱為什么要刺殺宋教仁?因為宋教仁一貫主張責任內閣制,要實踐憲政中的權力制衡準則,競選成功則組閣,競選失敗也要監督政府。他把憲政訴諸實踐,令袁生畏。問題4:一分鐘即興演講——“想起宋教仁”參考:我們未必都認同他當年的思想,但他對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執著,他為自己的理想不惜獻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政治責任感,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人格,這一切即使過了多少年都有他不可磨滅的價值,他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了20世紀中國政治史的黑暗夜空。設計意圖總的指導思想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更多更好地扮演“發現者”、“探索者”的角色,且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課前三個組的安排、小組討論、自主思維,以及一分鐘即興演講等形式,既有手動,又有腦動,既有群體協作,又有個人獨立思考,既有學生間的交流,又有師生間的互動,使全體學生都參加到探究活動中來了。精心編寫的“情境營造” 和一個個由淺入深、力度大的問題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強化了學生不斷進行探究的內在動機。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定義為參考,這是為了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更是為了防止學生形成絕對化即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在許多問題上,教師也不應該有唯一的答案。課堂是不是開放式的,主要體現在設計的問題是不是開放式的。教學總結中國人學習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諸實踐,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歷程。誰是國家的主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是君主,皇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所謂朕即國家。到了近代,王韜、鄭觀應等倡導君民共主,他們雖然沒有理解西方政體的實質,但揭開了學習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梁、嚴復等為代表的維新派為了救亡圖存,倡導君主立憲(后改開明專制),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但因種種原因,曇花一現,光緒泣血瀛臺、六君子魂歸西天。1908 年的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以實行憲政的名義強化君主制,結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壇。中華民國誕生后,《臨時約法》成紙上談兵,袁世凱行專制獨裁,宋教仁喋血憲政路上,共和國徒具虛名。所謂憲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為是以被授予的權力為范圍,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歷史表明,有憲法,未必有憲政。盡管每一次改革與嘗試都帶來了些微的進步。歷史的進步總要遭遇曲折。但我們注定要前進,也正在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