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1
③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史實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并分組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4)關于“改革:從農村到城市”一目,建議教師:
①有關“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a、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再現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要首先從農村開始。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面臨哪些不利因素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呢?
b、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先熟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來,進一步體會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概念及意義。
c、結合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投影近幾年農村出現的“拋荒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及解決之策。
②有關“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議教師提供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創設歷史環境引導學生從改革的原因、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
(5)關于“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目,建議教師:
①、引導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分析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和國內背景有哪些,認識對外開放的必然性; 整理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
②、課上以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分組分析這一目內容,可設問如下:
第一組:a、為什么要對外開放設立經濟特區?b、何為經濟特區?c、為什么首選深圳等四個地區為經濟特區?d、經濟特區的設立和發展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
第二組:a、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開辟的四個沿海經濟開放區。b、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第三組:a、浦東開發的目的?b、浦東開發的條件?c、浦東開發前后的變化?
第四組:a、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點?
三、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課標要求:
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②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③了解中共xx大關于建設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充分認識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多方面收集有關蘇東劇變、中共十四大、上海浦東開發、中共xx大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材料(圖書館、網絡等等),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判斷、整理和分析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的艱巨性。
②通過本單元內容的回顧和綜合,培養和提高分析認識當代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以及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趨向的能力和動態歷史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中共xx大則是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業全面推向前進奠定了理論基礎。
②通過本專題的學習,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知道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