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1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課標要求: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圖書館、上網瀏覽等方式,收集相關圖片、音像等資料,掌握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社會習俗的變化情況;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影響其變化的因素;通過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特點,培養歸納學習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教師或者網絡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運用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站在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體驗、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學習歷史,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之下,認識到它的發生是歷史的必然,認識到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外部的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人們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基本史實和總的特點。
難點: 結合以前學過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從中國近現代社會巨變、西方思想觀念和物質文明不斷沖擊的角度,認識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
教學建議:
本課主要衣、食、住、社會風尚等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這些變化一方面說明國門洞開的中國開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攏,反證了明末閉關政策必然導致國家落后的現實;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才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和同學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采用多媒體的手段,適量地展現這一時期圖片和影視資料,或以采訪年長者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學內容上緊緊抓住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實施教學。
通過課外閱讀、上網瀏覽、收集實物(如老照片、舊服飾、舊器物)等活動,了解相關的衣、食、住、社會風尚等史實,探討影響社會習俗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并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必然性,學會站在發展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思考問題。并將收集到的資料與老師、同學交流,或通過歷史知識墻報、班級展覽角等方式展出,與師生共同分享。
探究學習: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服飾發展的簡單歷史,寫一篇關于服飾變遷方面的小習作;蛘呋丶艺乙患f服裝(如中山裝或旗袍等),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你喜歡這些服裝嗎?說出理由。
實踐活動:查找有關菜譜,按照菜譜要求,做一個家鄉的特色菜。記錄操作的過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嘗你的成果,記錄下你的感受。
二、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以此形成對百年來交通、通訊發展的直觀認識,探討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提高對人們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