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1
③引領學生建立一種開放、包容和與時俱進的心態,樹立向偉人學習的志向和為中華民族進一步發展做貢獻的決心。
重點難點
重點: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共十四大;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共xx大
難點:如何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建議:
(1)、課前設置思考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會遇到一些障礙,你認為會有哪些障礙?應如何突破這些障礙?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背景。
(2)、關于“歷史性的跨越”一目,建議教師:
①演示有關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文字、圖片材料,了解中國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惡劣的國際環境;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的艱巨性。
②學生歸納鄧小平南巡講話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意義。
③學生歸納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意義,明確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目,建議教師:
①學生概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策過程(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國有企業改革;中共xx大的創新)
②分析中共xx大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意義。
(4)進行專題總結,讓學生明白以下幾個道理:
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是科學的、艱巨的。
②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及時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通史概要:
物質生活與風俗習慣的變遷,涉及到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包括衣、食、住、及風俗習慣等幾個方面。關于衣的變化,近代受西方的影響,由傳統的長袍馬褂到接觸西裝,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裝,女子則是旗袍;新中國成立后,從學蘇聯的列寧裝和連衣裙,到國防軍綠裝;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服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于食的變化,中國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響下,西餐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關于住的變化,中國傳統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響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關于風俗的變化,近現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近現代中國交通工具的發展,涉及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電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是轎子與馬車,民國時期人力車是有錢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普通百姓也無力購買,電車、吃車與人力車曾長期共存。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車才成為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電車與汽車才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運輸工具。中國近代輪船業是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得以發端的,中國的鐵路建設在近代的收回利權運動中獲得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機會,中國的民航業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初。此外,郵政通信業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大眾傳媒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其中報刊在近代就已出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均有重要報刊,并且極大地推動了這些歷史事件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刊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與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國電影至今也走過了百年歷程。新中國成立后,電視事業發展迅速,人們的需要和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互聯網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