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2)發展:①建立關稅同盟;
從1958年-1968年,經過xx年的努力,成員國之間取消了全部內部關稅,并實現了對外統一關稅率。
②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統一農產品價格制度)
③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并加強科技合作。
1969年12月,歐共體政府首腦召開會議,決定開始組建經濟和貨幣聯盟。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備,1979年3月正式建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其中心內容是統一成員國之間的貨幣政策和建立歐洲貨幣,同時加強各國之間各項政策的協調,采取共同的政策措施,以達到商品、勞動力、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共同體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實體。1991年,歐共體政府首腦舉行會議,明確規定了實現經濟貨幣聯盟的具體步驟和日程,要通過建設歐洲內部市場和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發行單一貨幣(即后來的歐元)來實現經濟的高度一體化。xx年1月1日在歐元區12個國家正式流通。
歐洲一體化的特點:經濟領域的局部合作到全面合作;從經濟領域開始到政治經濟一體化。
拓展:
在歐洲大陸上,有兩個國家在歷史上可算是世仇,那就是法國和德國,因此歐洲聯合的關鍵在于法國和德國的和解,政治上的長期不和是使得歐洲聯合首先從經濟領域開始。其實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都對這兩個國家有利。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有利于聯邦德國,因為其經濟實力發達;而共同的農業政策更有利于法國,因為法國存在著大量的小農經濟。政治上的聯合法國與聯邦德國也存在分歧,聯邦德國希望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把共同體建成一個超主權國家的聯邦。而法國雖然經濟實力不如聯邦德國,但在政治上卻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一方面它希望聯合聯邦德國來加強自身對抗超級大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它又不愿意受任何超國家組織的控制,因此主張建立一種國家主權基礎上的邦聯,雙方對此爭論不休。但隨著60年代末美蘇爭霸的加劇,西歐感到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聯合以確保自身的獨立和安全,1973年歐共體9國召開首腦會議,明確了要把歐共體建成歐洲聯盟的目標。
3.歐洲共同體形成的影響
①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
②經濟上與美國競爭和政治上的獨立自主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嚴重削弱。
③沖擊了“二戰”后的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思考題:想一想,這段話說明了什么?
這段話說明,聯合起來的歐洲成為獨立于兩個超級大國之外的第三種力量的愿望已經基本實現,歐共體由于經濟實力的增長,政治外交方面的獨立傾向已經日趨明顯,擺脫美國控制的決心也更加強烈,在國際政治領域已經慢慢與美國鼎足相處。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以盟軍的名義單獨占領了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約310萬人,經濟損失約6500億日元。工廠倒閉,農業歉收,人民生活極端貧困,整個社會經濟一片凋敝。但日本在美國的單獨占領下,戰后經濟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1.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1)美國的扶植;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及6月5日馬歇爾計劃發表之后,歐洲“冷戰”加劇。在亞洲,美國執行扶蔣反共政策,但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美國依靠中國大陸“遏制”蘇聯的戰略構想成為了泡影。在這種形勢下,美國重新估價了日本的地位和作用,從1948年起對日占領政策發生了根本轉變,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使之成為美國稱霸亞洲的基地,幫助日本恢復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