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學案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財產由 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大辦 。
(3)評價①兩者違背了經濟發展的 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
②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 困難。
3.政策調整
(1)內容:在農村對國民經濟實行“ 、鞏固、 、提高"方針。
(2)成效:1962年,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文革"動亂由思想文化領域、政 治領域擴展到 領域。
2.表現
(1)行之有效的政策、規章制度被廢除,大批工人、干部停產“鬧革命"。
(2)兩年里損失的工農業總產值超過一千億元。
3.恢復
(1)1971年, 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
(2)1975年, 主持中央工作,明確提出 的思想,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重點難點突破】
(09遼寧文綜)(3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一三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一三年上半年,在小麥遭受凍災的地區,糧食的供求狀況很緊張,下半年,食油、肉類在許多地方也供不應求,不少城鎮中都要排隊購買。適應當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三年十二月,對糧食實行了計劃收購(即統購)和計劃供應(即統銷);然后對食用植物油也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 供應;從一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對棉花實行計劃收購,對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 。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措施,它關系到全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和穿衣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國城鄉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說,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這種辦法,才能保證我國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機活動,保證市場物價的穩定,才能使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地進行。
——陳云 :《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價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去,物價都由國家規定。例如糧食,還有各種副食品,收購價格長期定得很低,這些年提高了幾次,還是比較低,而城市銷售價格又不能高了,購銷價格倒掛,由國家補貼。這種違反價值規律的做法,一方面使農民生產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另一方面使國家背了一個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價補貼的開支達幾百億元。這樣,國家財政收入真正投入經濟建設的就不多了,用來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決物價問題就不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