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③輕工業發展最為顯著: 發展尤為迅速。
3.影響:
①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革命派開始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②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革命思想產生。
4.民族工業的處境及原因
(1)處境:在夾縫中生存,步履維艱,發展緩慢。
(2)原因:
①列強的壓制:鴉片戰爭后,列強利用它們雄厚的資金、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②封建勢力的阻礙: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各級官吏敲詐勒索等,增加了企業的產品成本。
【思維拓展】
1.洋務運動的結果
(1)結果: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2)失敗原因
①外國人不希望中國富強;
②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
③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
④根本原因:單純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不變革封建制度。
5.評價:
①進步性: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
②局限性:由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軍事工業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革命,不能為國求強;民用工業是為解決軍事業的困難,不是為社會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經營管理腐敗。
認識: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在于它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中國雖然在明清時期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但沒有出現工業革命。洋務運動通過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引進了大機器生產,為中國創建了近代的采礦、航運、鐵路和通訊事業。
2.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比較
19世紀60~90年代,中國掀起了洋務運動,繼而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
相同點:①背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向西方學習。
②目的: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③影響:兩國都從西方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了一批近代企業、新式軍隊和學堂。
不同點:結果不同,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并發展成為亞洲強國。
結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維新通過倒幕戰爭掃除了改革的障礙,而洋務運動受到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撓。②明治維新以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對封建制度進行全面沖擊,獲得成功。而洋務派是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只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最終因封建統治的腐朽而失敗。
【走進高考】
例1.((xx年廣東單科,9)有學者認為,外國商品輸入造成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可以做為該觀點直接證據的是
a .19世紀末鎮江海關報告稱“從前如江北內地各州縣,均用洋布,近則用土布者漸多”
b .20世紀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擴所及,建筑盛則農田少,耕者織婦棄其本業而趨工場,必然之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