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選擇題解析:
1.解析:答案d .學習這一問題,主要是從對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一方面進行總結。
2.解析:答案d 考查基本史實的再認再現能力。要全面認識列強入侵對中國產生的兩面性的影響。
3.d 農民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
4.a b、d兩項不符臺歷史史實. c項是階級結構的變化.與題干不符。鴉片戰爭使傳統的自然經濟解體,中國逐漸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5.解析:答案c 從題目所給的信息中完全可以看出abd三項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從材料中分析出自然經濟已經瓦解。
6.b ①是傳統的官辦的特點,而官辦運動的企業是利用西方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方式的近代企業。
7.b 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第一家官辦軍用企業。江南制造總局和上海發昌機器廠分別是洋務派最大軍用企業和民族工業企業。3.d前者是民族工業,產品投入市場銷售。后者是軍事工業,產品不投入市場,僅用于軍事。
8.d
9.c 洋務運動后期的求富也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目標并沒有轉變。當時興辦民用企業達到了為軍事工業提供原料的作用。
10.c 洋務運動使中國開始了工業、國防、文化的近代化。順應了當時世界近代文明的發展。
11. 解析:答案b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洋務運動的全面認識。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想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12. 解析:答案d。 a項和洋務派的階級屬性不吻合,b、c兩項是其目的,洋務派具有地主階級的階級屬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即清朝的統治。
13.解析:答案b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綜合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江南制造總局是軍事工業,與民族資本家無關,其工人主要來源于中國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故a、c、d都不符合題意。清政府重視軍事工業,所以江南制造總局內的工人工資比同一地區農業勞動力或苦力收入相對較高。
14.a為了反抗外中國掠奪路礦利權,中國人民掀起收回利權運動,引發了振興實業的高潮。
15.a ③④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客觀原因。①②能鼓勵商人投資,發展實業。
16. c
17. c
18.答案:b。a、c兩項都屬于“求強”的軍事工業;b項屬于“求富”的民用工業;d項設立農工商總局,屬于戊戌變法新政措施。
19.解析:b 注意題干的時間是指19世紀30年代。只有b符合當時的西方的要求,希望打破中國的自然經濟的狀態,實現商品傾銷的目的。其余幾個選項是19世紀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
20.解析:c 本題考查“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這一論斷。“卅年求富更求強,造炮成船法仿洋”明顯指的是洋務運動,“海面未收功一戰,總歸虛牝擲金黃”體現的是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慘敗,因此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