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醞釀: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從左傾束縛和教條主義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開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
完善成熟: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回答了當時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一些重大認識問題,如社會主義的本質、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市場與計劃的認識等,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深化了改革開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正式確立:1997年中共xx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4、歷史地位:
鄧小平理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重大貢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鄧小平理論是開創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旗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條件:
世紀之交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
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2、主要內容:
xx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全面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還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確立:xx年中共xx大把“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列入黨章。
4、歷史地位:
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系統的科學理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問題,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類社會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先進文化引領的,是由人民群眾推動的等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