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
(2)含義: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但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倒向蘇聯一邊,或是與美的絕對對抗。事實上,中國在聯蘇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在抗美時,也存在一定條件下講和的一面。
(3)評價:積極: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保衛和平、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會處于孤立境地。消極: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由于明確了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在對外關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該陣營的制約,所以在獨立自主的行動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實施過程中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負面影響。
3、你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外交關系?為什么?
分析總結:
(1)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基礎上的外交關系才可以持久。
(2)關系: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必備條件、基礎、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貫徹五項原則的保證;
平等互利——共處的條件;
和平共處——出發點和結果
(3)意義:五項原則的提出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因為它是在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唯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家關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進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健康發展。遵循這些原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也能和睦相處,違背這些原則,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會發生尖銳對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建立新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贊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首倡至今,經過幾十年的國際風云變化的考驗,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今公認的現代國際法和處理現代國際關系的共同準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例如,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在朝核問題上,正是因為中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對話代替對抗,不干涉朝鮮內政,所以在六方會談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四)小結:
補充: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新中國在建國初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在正確的外交政策和方針的指導下,我國開拓了一系列的外交新局面,使我們通過外交,看到了新中國的前途、光明和未來。
(五)作業:
課后練習題。
預習第二節內容,整體感知新中國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