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文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科學技術;哲學與宗教;史學與文學;雕塑與繪畫。
二、能力培養目標
1.秦漢大一統,社會比較穩定,封建經濟發展,促成了科學文化迅速發展。通過本節學習,培養學生概括科學文化成就、對歷史發展進行立體觀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秦漢科學文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較為復雜,且影響又大。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對較為復雜的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
3.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引導學生欣賞這些文學藝術的精品,潛移默化,提高他們的文藝鑒賞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文化是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當時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中國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時代,秦漢又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發展高峰。這是秦漢文化氣勢宏大、輝煌燦爛的前提和重要條件。
2.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秦漢時期,在科技、思想、史學、文學和藝術等方面,都創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秦漢時期科學技術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學;司馬遷與《史記》。
教學難點:秦漢時期的哲學和宗教。
教學過程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
1.統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
①秦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②漢朝也是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秩序,形成了文化
的趨同與統一;
③秦漢又是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區的人們具有各自的個性特
征,統一前提下的多樣性,使中華文明更加絢麗多彩,并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①秦漢時期,由于中外交通的發達,中國大規模地吸取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張騫出使
西域以后,中亞、印度文化隨著絲路流入中華。
②秦漢文化廣泛外傳。
a.向東,傳到朝鮮、日本;
b.向西,傳到西域以至歐洲;
c.向南,傳到越南、緬甸等國。
3.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
①秦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②《九章算術》的問世,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非凡智慧;
③中醫、中藥的發展形成了中國醫藥學獨特的辯證理論體系,表明那時的文化處于世
界的先進行列。
④至今,國外仍有人稱中國人為“漢人”,稱中國學為“漢學”,可見秦漢文化不僅在
當時譽滿宇內,而且澤被后代。
4.氣勢恢宏。
①秦漢時期,涌現出一批令世界矚目的文化成果,巨龍般的萬里長城,再現橫掃六國
的秦陵兵馬俑,史學輝煌巨著《史記》等等。
②這些成就,都表現出秦漢人充滿自信,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宏氣勢。
③這些成就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
民族性格。
二、科學技術
1.天文歷法
①天文歷法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作用。
②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
③東漢科學家張衡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發明制作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
地震方向的儀器,早于歐洲1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