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教學設計
②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可概括為:a、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b、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二)明清兩代執行“重農抑商”的具體表現
1、沿襲“重本輕末”的治國理財思想。
①明太祖告諭戶部大臣,理財之術“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
2、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壓制民營商業,歧視商人。
官府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獨占專利。民營商業,不斷加增商稅。有許多歧視商人的規定,商人社會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許用銀。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3、限制、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注意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
①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占用的工匠人數很多。限制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空間。
②采取征收重稅、壓價收購等手段,壓制民營工業的發展。
(三)后果
1、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
2、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在講述明清“海禁”時,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對“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學生明白這種“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挫,加速了中國落后與西方。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一)明代的海禁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明代的外貿分民間貿易和官方貿易。】
1、官方貿易:一直沒有中斷,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鄭和下西洋。
2、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的統治。
②內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進行,禁止民間貿易。
③結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二)清代的“海禁”與“閉關鎖國”
1、閉關鎖國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實行這一政策。】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
③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
④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3、執行情況:
①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厲行禁海,遷界,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無許片帆入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正常的海外貿易,陷入停頓;
②康熙時,統一中國臺灣后,開澳門、漳州、寧波、云臺山四口通商,僅過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
③乾隆時只開廣州一處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貿易機構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明清實行閉關政策的共同點比較不正確的是
a、其主觀目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b、都是自然經濟的產物
c、都禁止一切對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閉關鎖國的后果
1、閉關鎖國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中國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說,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