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形成
1997年,江蘇省句容市春城鎮丁莊村的廣大葡萄種植戶為了保證品質,壯大規模,自愿聚到一起,成立了葡萄協會。他們制定了協會的章程,規定了從生產到銷售的五個統一,即統一供苗、統一施肥、統一供藥、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價格上市,規定了組織領導機構、會員入會的辦法及其權利與義務等。參加協會的農戶們從聯合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1999年初,葡萄協會升級為葡萄合作社,將原來主要在生產環節上的合作進一步拓展到產品的運銷、儲存、保鮮等環節,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大家想一想,上述故事只能發生在什么時候?對了,只能發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而不可能出現在“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具體怎么改革的,怎么開放的,取得了哪些成就?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知識結構
“東風吹來”之所指:改革開放
為什么要吹東風:農村貧困、城市無活力
東風吹來之原因
為什么能吹東風:群眾積極、中央支持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
東風吹來之概況 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
開放: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農業:糧棉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工業: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
東風吹來之成就 鄉鎮企業:1987年,產值超過農業總產值
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
其他:科技、教育、事業、人民生活水平
三、重點難點分析(略)
四、高考試題回放
1、(•廣東河南卷•19)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包括(b)
(1)集體經濟(2)個體經濟(3)私營經濟(4)外資經濟
a、(1)(2)(3)b、(2)(3)(4)c、(1)(3)(4)d、(1)(2)(4)
2、(•廣東河南卷•20)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是(c)
(1)專業化(2)商品化(3)集體化(4)社會化
a、(1)(2)(3)b、(2)(3)(4)c、(1)(2)(4)d、(1)(3)(4)
3、(•江蘇綜合卷•1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工業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
(1)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2)對工業實行特殊優惠政策(3)實施對外開放政策(4)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
a、(1)(2)(3)b、(2)(3)(4)c、(1)(2)(4)d、(1)(3)(4)
4、(•全國卷•18)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原因是(c)
a、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