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節日
造成節日傳統發生變化的原因有: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文化生活樣式豐富,使得誕生于農耕時代的一些傳統儀式不再適合現代社會而發生改變;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外文化的碰撞和選擇,使得社會更加多元,人們觀念變化,人們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如飯店年夜飯、電話短信拜年、春節出國旅游等。
通過對“怎么看待‘年味淡了’這個問題”的探討,使學生意識到春節文化的演變里包含著不少社會的變遷,從變化中也看到了社會的進步。“年味”在老傳統和新時尚中交錯融合,春節也就在融合中一年年往前走。但我們要意識到不管形式怎么變,春節在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主題和精髓永遠都不應該過時。
我們對傳統節日要有包容的態度,給人們更多的選擇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責淡化傳統節日,也是不符合現實的,更是不明智的。
[資料附錄]
材料一:“春雨驚春青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東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
材料二:“……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四川地區流傳的《節氣百子歌》
材料三:“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滿布庭前。……翡翠園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節氣歌彈詞》名彈詞藝人馬如飛(清末)
材料四:據《圣經•新約全書》載:耶穌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復活。根據公元325年尼西亞公會議規定,復活節在每年春分后第一個圓月后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個節日。慶祝活動的具體內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復活節蛋,以象征復活和生命。
材料五: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材料六:有個美國人安納利•魯弗斯寫過一本《世界節日趣談》,不少節日確實有趣,如“產婆節”、“帝王奔跑節”、“三便士紀念日”、“冬季晚鐘節”、“穿著彩衫的吹笛人節”、 “貪睡者節日”、“圣巴多羅馬的面包賽節”、“野豬頭晚餐日”等。
材料七:“在俗語中講,年來到,閨女要花兒,小小子兒要炮,老頭兒要個破氈帽。……在我的家鄉有一種年節菜,叫雜燴,一般有豆腐(象征福份),有青菜(像征財富),有丸子(象征完美)等必有的吉祥物。……晚輩在春節向長輩磕頭、朋友之間相互作揖……春聯書寫和年畫制作的傳統……” ——高有鵬《保衛春節宣言》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