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歷史事件尋根挖源
一、 背景說明
課改至今,已經有不少教師接受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學生發展為本”等理念,老師們不管能否真正理解,確實也在向這方面努力,但由于傳統教學習慣的束縛,老師們在教學中不經意地出現“以我為主”的現象,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初三《亞洲封建國家日本》這一目中,講到幕府統治武士的道德準則——武士道精神時,一個問題帶動了全班同學,創設了一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切實感受到學生的豐富想象力,感受到自主學習的魅力所在。
二、過程描寫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談談你們眼中的武士道精神是怎樣的?”
學生的回答挺熱烈,但大都很簡單,基本上沒有跳出我預設的范圍,在回答的時候很多同學引用了一些抗日戰爭題材影片中的人物,活躍了討論的氣氛。
而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我們能否把小泉屢次參拜靖國神社看作是武士道精神的最高體現呢?”
“對呀,我怎么沒想到?”許多同學紛紛呼應,非常贊同這一同學的回答。你一言,我一語,班級討論的氣氛一下子濃厚起來。我認識到這是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習慣的好時機,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時機,因此我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就以“小泉屢次參拜靖國神社與武士道精神”為引線,讓同學們為這一現象尋根究底,尋找歷史的原因。
第一組的同學代表馬雯駿說:“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也是維護大和民族利益的精神支柱,小泉想坐穩首相的位置,他必須取悅于本國的國民。”
第二組的同學李雪說:“小泉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有記者問及他是否將面對亞洲人民的反對不再參拜靖國神社時,他這樣回答:‘每個國家都尊重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習慣,對此不應說三道四,今后將每年參拜一次。’這說明他是一個忠實的武士。”
我被學生的回答感動著,激勵著,在我眼中,學生是純接受型的,我云亦云,但就是這么一個問題,他們竟會與當代的國際事件聯系起來,為國際形勢中的歷史事件尋根挖源,用事實論證了歷史的延續性,也從中讓我切實感受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價值。
“同學們,你們各組的回答都很出色,把你們的回答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答案,日本是一個不肯輕易認錯的民族,即使是它曾經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10.17當日本首相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時,中國人憤怒了,韓國人憤怒了,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憤怒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與日本同樣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國,1970年,聯邦德國總統勃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猶太人遇難者紀念碑前突然雙膝下跪,這個場景感動了世界,勃蘭特勇于面對歷史謝罪的行為不僅化解了與波蘭的戰爭夙愿,也為他本人和德國重新迎來了尊敬,德國重新納入了歐洲。但日本卻不,日本政要不僅不向他們曾經侵略過的國家謝罪,反而一再向殺人的儈子手叩拜,為軍國主義招魂,這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最高體現,但歷史是不容篡改的,這種與世界和平背道而馳的做法,只會把自己推向孤立。”
同學們在認可的眼神中結束新課,這節課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讓我感動,讓我振奮。
三、說課反思
當代歷史是過去歷史的延續,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歷史背景,倡導學生為歷史事件尋根挖源,可以成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條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發表獨特見解的平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