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教案(3)(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漢朝的外交與漢文化的影響。秦漢與朝鮮半島的往來;中國與朝鮮半島的貿易往來。秦漢時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經濟文化聯系。絲綢之路的開通;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海上絲綢之路。漢朝與安息的交往;漢朝與大秦的交往。
二、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對兩漢時期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國交往情況以及當時這些國家歷史狀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聯想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歸納中外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漢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都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對外交往中,中華文明的影響不斷擴大。
2.對外交往的過程,也是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相互學習的過程。在兩漢時期的對外交往中,中國的文化向外輻射,同時,中國人民也吸取和借鑒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文明成果,發展了中華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各國之間聯系較少,但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著當時世界不同的幾種文明。這在古代和中世紀史上,意義尤顯重大。
教學要點
一、與朝鮮的關系
1.兩漢與朝鮮的密切往來
2.中朝貿易的發展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兩漢與日本的關系
2.兩漢時期的中越經濟文化聯系
三、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開通
2.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3.海上絲綢之路
四、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1.漢朝與安息的交往
2.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與朝鮮、日本的關系;絲綢之路;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教學難點: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響。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關于本節的導入新課,建議教師:回憶本章的引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秦漢的歷史地位與當時世界各大文明區域歷史發展的大致情況,然后引入本節的授課。在本章起始教學時,雖然已經對本章導言作了教學處理,但是那時學生只可能初步地且較為被動地接受一些結論性的概念,經過前幾節的學習,掌握了一些具體史實,必然會對本章總引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樣導入新課,不僅可以使轉入本節的承接更自然一些,而且這時回憶導言的概述,溫故知新,可以幫助他們學會對已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加深理解,也使教學內容前后照應,形成整體。
轉入本節引言的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人類形成了幾個相對隔絕、獨自發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應的文化圈,其中以中華文明為中心的東亞文明在兩漢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這是漢朝對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躍的基礎。這時,中國對外往來更加頻繁,活動的范圍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官府間的外交活動也更加頻繁,這種使節往來又帶動與促進了民間往來。
二、關于“與朝鮮的關系”
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朝鮮半島上逐漸形成一些國家之后,他們與漢朝就有正式的使節往來,而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則一直非常密切。朝鮮半島上的居民創造了他們自己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他們也大量吸取與借鑒中國的文明成就,發展了他們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與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華民族和朝鮮民族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