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秦漢時期,我國與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聯系,主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其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南海浩瀚無涯、臺風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懼風浪,很早就往來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西漢中后期,漢朝政府也重視這條航路,派人遠航,直抵東南亞和南亞一些地方,海上絲綢之路就成了一條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線。其二,海上絲綢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線與經過地區。其三,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它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特別是官方的經濟交流與民間的海上貿易更加活躍,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還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
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正式開通于兩漢時期。當時,中華文明的影響、漢朝政府的外交活動與中外經濟交流、文化交流,都有了明顯拓展,開始突破僅限于周邊近鄰的范圍,走向西亞、歐洲和北非。
五、關于“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兩漢時期,羅馬帝國、安息、漢朝都曾盛極一時,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絲綢之路貫串這幾個文明地區。自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間的聯系比過去緊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動也開始了。
首先教材簡介了安息以及安息與漢朝的聯系。安息是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西亞大國。“武帝始遣使至安息”,他們也“發使隨漢使者來觀漢地”,兩國已有正式的使臣往來關系。由于安息地處絲綢之路中段,這一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它成為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中轉站,安息商人多從事轉手貿易。
接著教材講授了漢朝與大秦(羅馬帝國)之間的外交活動,突出介紹了雙方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以及東漢甘英使大秦未果,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來漢的史實。公元1至2世紀,羅馬帝國處于疆域最大、經濟最繁榮的“羅馬和平”時期,羅馬文化發達昌明,與秦漢文明,東西相互輝映。中國古代史書的記載,說明當時中國與歐洲開始有了直接往來。
小結、兩漢時期,中國對外交往活躍起來。既要看到漢朝在社會發展、經濟文化發展諸方面處于世界先進行列,成為東亞文明的中心;同時又要看到人類各文明地區各具特色,中外交往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明進步都受到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