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一、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新思想萌發的歷史背景;林則徐、魏源的主要思想;《資政新篇》的內容和意義。[能力目標]分析“師夷”和“制夷”的關系,評價《資政新篇》,培養辯證思維、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二、知識點撥[知識引導]新思想的萌發(1)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①隨著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覺察到空談義理無法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于是開始面對社會現實,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②英國侵略者的船堅炮利,驚醒了“天朝上國”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他們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2)萌發 ①新思想的內涵:向西方學習。②倡導者a.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設立譯館,翻譯“夷書”,使廣東一時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當時他組織編譯的《各國律例》、《四洲志》,直接為抗英斗爭服務,受到人們重視。在鴉片戰爭期間,積極仿制西方戰艦,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師夷長技”的第一步。b.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受林則徐委托,根據《四洲志》等資料,編寫出《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對開闊人們的眼界,起了積極作用。(3)影響①啟迪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②中國人開始重視對西方兵器的研究,涌現出一些新式兵器專家。(4)特點①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的印記。②保留著濃厚的封建綱常色彩。[重點、難點]1.關于鴉片戰爭后社會新思潮的特點及影響(1)鴉片戰爭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團中,分化出了地主階級改革派。他們敢于正視現實問題,要求改革弊政,抵抗侵略,反對投降賣國,主張學習西方,敢于睜眼看世界,注重開發邊疆,試圖改變中國貧困面貌。林則徐注重整頓吏治、防范侵略,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龔自珍和魏源則側重于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揭露,提出變法主張;魏源在對待西方問題上,比林則徐還進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他們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近代中國人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對后人探索救國之路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對后來的洋務派、維新派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用。但他們都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著深刻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性,其思想從總體上仍屬“經世致用”封建思想體系。他們不敢觸及封建制度,其活動的基點是維持封建統治。2.“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分析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人,他在《海國圖志·敘》中指出:“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長處。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他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謂“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從反侵略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表現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3.《資政新篇》的分析(1)社會根源第一,天國政權當時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內政,“富國強兵”,扭轉形勢。第二,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體系。第三,洪仁玕個人經歷使其對資本主義有具體的了解和接觸。(2)主要內容及實質政治上主張法治民主和“開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經濟上提倡發展工商業,重視科技的作用,這從根本上瓦解自然經濟,否定重農抑商;文教上提倡辦新式學校和學習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張開放和獨立自主。因此,它總體上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第一次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方案,是一個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它明確提出學習西方的先進政治制度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主張平等互利,與西方先進國家建立密切的外交關系,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3)歷史地位第一,革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背景下,這是一個改造封建社會,救國救民的探索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天國政權,進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第二,進步性:它主張從經濟到政治、文教各方面發展資本主義,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與《天朝田畝制度》相反)。第三,局限性:從理論上看,它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當時也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和階級的基礎。從實踐上看,它由于當時緊張嚴峻的軍事環境和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而落空。這是《資政新篇》不能實施的根本原因。(4)與《天朝田畝制度》的關系第一,《資政新篇》繼承了《天朝田畝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資政新篇》彌補了《天朝田畝制度》改造社會方案上落后與空想的不足;第三,兩者在社會發展趨勢和社會經濟的主張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4.不同主張的分析(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 產生背景1853年定都天京,處于強盛時期經過天京事變,處于衰落時期社會經濟主張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地上天國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實質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向西方學習,帶有資產階級改革性質群眾基礎擁有群眾基礎缺乏群眾基礎作用直接推動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未能付諸實施反映特點農民戰爭達到最高峰,同時缺乏先進階級的理論指導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海國圖志》和《資政新篇》的比較①二者都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潮流和本國民族危機的產物;都是受鴉片戰爭的影響而成書的;都體現了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道路的愿望;都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進步的影響,基本都未付諸實踐,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落后狀況。②《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場上,力圖挽救清朝的統治,他所主張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要是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資政新篇》的作者洪仁玕作為太平天國后期的領導人,目的在于振興太平天國。同《海國圖志》相比,《資政新篇》不僅學習西方科技,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張學習西方。但因種種條件限制,沒能實行。三、能力·思維·滲透能力素質例 英國大炮轟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一股新思想萌發了。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內政,振興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