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c.前者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空想 d.后者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進步方案(xx年湖北武漢試題)五、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乾嘉學派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講究訓詁考據的經學派系。肇始于清初顧炎武,他主張根據經書和歷史立論,以達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時,學者繼承古文經學的訓詁方法而加以整理闡發,用于古籍整理和語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謂“樸學”(注重名物訓詁考證的古文經學派)。這派學者從校訂經書擴大到史籍和諸子著作,從解釋經義擴大到考究歷史、地理、天文歷法、音律、典章制度,對古籍的整理和史實的考證有較大貢獻。考點6:《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比較
不同:
(1)產生背景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國剛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經過天京事變,這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
(2)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實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圣庫的公有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實質上是一種空想,違背了當時歷史發展的規律。《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用資本主義代替平均主義,比起《天朝田畝制度》是巨大的進步。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3)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于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4)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于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農民對這一綱領反映不積極。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5)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為后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相同:都是太平天國綱領性文獻。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