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不結盟國家 25個 47個 100多個
材料三 聯合國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近占13個,到1970年時,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已占70個……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下游斯堪的那維亞人擔任的聯合國秘書長職務已由緬甸人吳丹擔任。與此同時,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國人成為吳丹的行政秘書,兩名非洲人成為副秘書。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69年12月結束的第24屆聯合國大會已被稱為“小國會議”。各種協議盡管遭到一兩個核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反對,但還是被通過了。如立即暫停大國間的核武器競賽,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開發海底資源,取締所有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哪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材料五 1969年一名聯合國代表說;“小國管理著東河(指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岸邊的美麗的建筑物,兩個大國管理者世界其余地方。“ ——《紐約時報》
材料五說明了什么問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5.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和產生的根源
材料一: xx年3月20日,美國宣布開始了對伊拉克作戰。
材料二:
材料三:世界各國的普遍意見是在聯合國框架內政治解決伊拉克問題:
1.俄羅斯、中國等常任理事國一直主張對伊拉克繼續進行核查,反對不經聯合國授權對伊動武;
2.美國的盟國法國、德國等都堅決反對不經聯合國授權對伊拉克動武,法國甚至聲稱將行使否決權;
3. 114個不結盟國家也一致認為,不能越過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
思考探討:從伊拉克問題來看,當今世界政治出現了怎樣的特點? 根源是什么?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知識檢測:
1.“歐共體”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聯合抗衡美蘇 b.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聯系的加強
c.擺脫美國的控制 d.遏制共產主義的需要
2.70年代以來,日本要求與美國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蘇兩極格局即將瓦解 b.日本開始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為經濟大國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3.下列有關不結盟運動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是20世紀60年代由亞非拉新興獨立國家建立的國際政治集團
b.其目的是為了謀求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發展
c.推動了國際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d.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起到了制約作用
4.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出現的根源是
a.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b.第三世界力量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