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極化
(1)要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法說明導致中國和蘇聯改革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
(2)要學生運用討論法學習有關問題,深刻理解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東歐劇變的實質,體會到發展生產力和經濟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加深對中共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重大意義的理解。
(2)強調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但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樹立開放的世界意識,確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立志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二、教材要點
1、東歐劇變的實質
20世紀80年代后期,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因自身積重難返的政治經濟困難,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相繼發生劇變,新政權爭先恐后向西方靠攏。這實質上是各國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2、蘇聯解體和雅爾塔體制結束
1991年8月,蘇聯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更改國名,把聯盟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這激起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的強烈不滿,爆發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葉利欽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國家大權,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的質變。
1991年12月22日,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完全解體。戰后存在40多年的兩極格局從此崩潰,雅爾塔體制最終結束。
3、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兩極格局終結后,歐洲共同體成員國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體化的進程。1991年12月,歐共體12國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得到成員國的批準并生效,歐洲聯盟成立,簡稱歐盟。1999年1月,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啟用。同時,歐盟努力建立歐洲獨立的防務能力,希望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在區域安全問題上,結束依賴美國和北約的狀況。
4、“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著幾個主要的力量中心,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日本、俄羅斯、中國、歐洲聯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本目重點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
2、歐洲聯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等世界多極化力量的發展
三、教學過程
導入:
由戰后新興力量的興起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引入。
教學:
(一)兩極格局的瓦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東歐局勢發生劇烈動蕩。在很短的時間內,東歐各國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各國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
(1)大致概況
結合教材147頁的《東歐劇變示意圖》,簡要介紹東歐局勢發生劇烈動蕩的大致經過。
(2)劇變原因和實質
東歐劇變,是二戰后四十多年里這些國家各種矛盾長期積累的總爆發。
(1)、歐洲各國照搬蘇聯模式,受制于蘇聯;
(2)、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
(3)、政治上各國黨和政府忽視民主和法制建設;
(4)、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思想的影響,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