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政治學科小組的思考: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了這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化等
☆歷史學科小組的分析:工業革命強化了人們的時間觀念和效率觀念,社會生活趨向簡潔、方便;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
(教師展示清政府服飾的等級規定)
清代官員的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 濫用的。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里把各品穿戴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白鷴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黃鸝
☆物理學科小組的歸納:交通工具的新發明方便了人們出行,例如:火車的發明、汽車的發明、輪船的制造等
電的發現和廣泛使用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相關發明例如:電燈、電視、電影等
現代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更是深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例如:手機的發明,網絡的創設和擴大等
☆化學學科小組的發現:原來化學離我們這么近,比如:我們現在衣服的多數面料都是建立在化學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的,女同學穿的絲襪等等
在此,教師可補充前幾年這方面的高考題:
(1)、中國古代的衣物面料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麻織品——絲織品——棉織品
(2)、明清時期,中國百姓的衣食方面有什么重大的變化?
衣:棉織品成為百姓的主要衣料;
食:高產農作物玉米、甘薯傳到中國,逐漸成為中國百姓的主食之一,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生物學科小組的感慨:生物學的進步幫助人們從封建迷信中解放出來。如:達爾文“進化論”的發表和傳播打破了上天造人的迷信;人死后精神也同時消失推動了喪葬風俗的簡化、文明。
(教師展示中國有些地方占地修墳成風的圖片和鄧小平骨灰撒大海的錄象片及鄧小平的臨終遺愿。進一步給同學解釋,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于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
而不在于死后的尸體和墳墓。)
鄧小平臨終遺愿
鄧小平同志臨終前,再三叮囑,死后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的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遺愿,也是他留給黨和人民的一份豐厚遺產。
師:現在我變成了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的主持人,同學們變成了嘉賓!澳敲矗诠澞考磳⒔Y束的時候,請各位嘉賓用一句話概括一下自己的核心觀點。首先請語文學科小組的代表總結。”(教師依次請其他組代表發言)
生:“文學藝術的創作要源于現實,高于現實!
“社會生活的變化本質上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化!
“近代中國要‘向西方學習’,向先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