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課程標準】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課標解讀】
應該掌握近代中國在新潮的沖擊下服飾、飲食、建筑、社會習俗、報刊電影發展的史實,認識近代以來人們在物質生活、社會習俗、生活方式方面的變化,從而得出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中國近代政治經濟和外國文化影響的產物的結論。
【考試大綱】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2.大眾傳媒的發展
【知識梳理】
一、斷發易服
1.服飾變革
(1)變化的表現
①民間的服飾變革:鴉片戰爭后: 傳入中國,民間效仿之風興起, 和
并行不悖,成為近代社會特有的景觀。
②清朝晚期官服、軍服的改革:民間服飾變革推動官定服飾制度變革,清政府被迫對傳統的軍服改革。
③民國時期:政府仿照西方各國,頒布了男女禮服的形制,新服飾迅速走向 。中西合璧的 和 出現。
(2)變化的原因:
①西方服飾傳入的影響。
②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
③政府政策的調整。
2.“斷發”與不纏足運動
(1)剪辮
①清政府:19xx年,清政府頒布 的法令;
②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發出《 》,結辮陋習至此革除。
(2)不纏足運動
①清政府的努力:由于滿族婦女不纏足,清政府多次下令 。
②維新派的推動:在西方 的影響下,維新派人士倡導發起 。康有為在廣東南海首創 ,其后,與康廣仁在廣州正式成了 并不斷推廣,不纏足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3)不纏足運動先于“斷發”,但完成時間較晚。二者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二、報刊與電影—大眾傳媒
1.讀報刊
① 世紀初,出現近代報刊。
②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報刊用大量篇幅報道時局和戰況,一時報紙成為搶手貨。民眾開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