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2.19世紀中期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
①“競尚洋裝”,人們根據各自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經濟能力,隨心所欲地選擇和設計自己喜愛的服飾;洋裝在中國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國傳統服飾,而是促成中國服飾的改良,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②“斷發”和不纏足,使人們的生活變得簡潔輕松,更利于現代生活的節奏;
③讀報刊與看電影,以豐富和內容和生動直觀的形象,及時傳播時事信息,促進了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④禮儀的革新,顯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積極影響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②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
②消極方面:有利于外國的政治、經濟侵略,便利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走進高考】
例1.(廣東單科,10)“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國 d.新中國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列強侵華帶來的影響。材料中所示西洋風味的生活方式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清朝,1842年《南京條約》“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可得出。
答案 b
例2.(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詩云:“洋毛洋衣洋式鞋,短胡兩撇口邊開。平生第一傷心事,碧眼生成學不來。”該是反映了當時
a.服飾的西化 b.洋貨傾銷中國 c.社會上的崇洋現象 d.學習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化進程中,一些中國人不健康的心態和社會現象。準確理解打油詩的內容,是對當時一些社會現象的諷刺。由此判斷c項最符合題意。
答案 c
例3.(上海歷史)“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首民謠反映了某個重大歷史事件引起的社會風貌的變化。這一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 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護法運動
答案 c.從民謠辮子滅,跪拜禮滅可以看出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有的風俗。
例4.(上海歷史)20世紀初,人們把信天主教稱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國巡捕踢了一腳,自嘲為“吃了一記洋火腿”;抗戰時期的重慶有“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民諺;其他還有“吃閉門羹”、“吃香”、“吃藥”等等。這些與“吃”有關的大眾語匯本質上反映了
a.中國人向來注重字詞的精煉和語法的準確
b.“吃”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流行和時髦的詞匯
c.中西飲食文化處于不斷的交融與沖突之中
d.“吃”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答案d。此題考查的視角很新,是大眾語匯的變遷來反映歷史。“吃洋教”,“吃洋火腿”都體現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