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例5.(xx年山東文綜,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細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西漢]《札記》
材料二 梁啟超認為,舊中國在家庭倫理方面發展了高度的個人道德觀,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夠的。這樣,他否定了儒教中國的狹隘忠誠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自私觀念,而主張集體的民主和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
材料三 通過把工作轉移到家庭之外,工廠也從不同的方向吸引父親、母親、孩子遠離家庭,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這一運動的收獲是空前的……這種社會細胞——家庭改革,對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熱情,挖掘潛力建設我們的祖國,是會起著重大推動作用。 ——《華北區貫徹婚姻法運動總結》(1953年)
(1)中國古代強調“家齊而后國治”,這種觀念的經濟和思想基礎是什么?(4分)
(2)據材料二,說明當時中國社會的家庭倫理觀有什么變化。(2分)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變化的原因。(6分)
(3)據材料三、四,說明推動家庭變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國家庭倫理關系有什么新變化。(4分)
(4)“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曾對中國傳統家庭生活產生過重要影響。在現代社會中,你如何看待這一觀念?(5分)
解析:
本題立意是文明史觀,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著重考查在文明發展的歷程中與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會生活,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的相互影響。思考角度應從現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別是第二問,分析家庭倫理觀變化的原因時,需結合梁啟超那個時代的背景,尋找經濟、政治、思想現代化的具體因素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學東漸,民主思想的傳播;同時還要注意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即民族危機。第四問,則是凸現家庭觀念的現實意義,通過設題引導考生認同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同時本題還考查了獲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1)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儒家的倫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倫理道德具體內容——忠孝及兩者關系的可酌情給分,回答中國傳統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給分)。
(2)變化:在注重個人道德觀的同時,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養。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學東漸,民主思想的傳播;民族危機的加深。
(3)社會經濟的發展(或社會化大生產); 國家的政治變革(或政府政策推動)。(如果籠統回答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最多給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