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第12課 鴉片戰爭教案
2、虎門銷煙原因:鴉片的泛濫危及了清政府的統治。為了維護其利益,任用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間:1839年6月3日意義:虎門銷煙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林則徐雖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利益但其所作所為為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林則徐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戰 爭 的 過 程:對戰爭過程的分析可以運用動態的鴉片戰爭形勢圖來引導學生看圖,加深其印象。
(三)戰 爭 的 結 果: 1842年8月,英國軍艦侵入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戰敗。被迫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另外,法、美等國相續也強迫其與之簽訂了《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外為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允許英商出進出口貨物應交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降低了關稅稅率。
(四)戰 爭 的 影 響 1.社會性質變化: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 2.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和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3.革命任務變化:中國人民從此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和反對封建主義雙重任務。 4、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一)爆 發 的 原 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19世紀50年代工業革命的陸續完成,使世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年固有的矛盾也隨之激化,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列強的共同愿望。
(2)直接原因:“修約”要求遭拒絕
(3)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大門雖已打開,但由于受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外國商品并沒有打開中國市場。為此,英法美等國根據已經取得的在中國的特權,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要求,企圖借機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當“修約”的要求遭拒絕后,英法兩國就立即制造借口,發動了武裝侵略,
(二)戰 爭 的 經 過
(1)戰爭的爆發 1856年10月下旬,英國派兵艦突然闖進珠江口,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法國也出兵參戰。
(2)占領天津――《天津條約》 1858年5月,占領天津,并強迫清政府先后與四國簽訂《天津條約》。增開10處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內地(長江中下游地區);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長江各口岸的開放,使列強取得了中國內河航運權,便于外國商品向中國內地傾銷;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內地傳教的規定成了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各地進行不法活動的護符。
(3)占領北京――《北京條約》 1859年夏,炮擊大沽,1860再次占領天津,并進逼北京,咸豐帝倉皇出逃,侵略者在搶劫并燒毀圓明園后,占領了北京。此后,西方列強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天津是北京的大門,它的開埠成為外國經濟勢力在中國北方的重要活動基地,并威脅北京安全;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這不但使我國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而且擴大了英國在香港地區的侵略勢力,為以后強租借新界又作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