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饋贈手工業品方式,加強與亞、非、歐各國的友好往來。
2貨幣的演變
①新石器時代和夏文化遺址:天然貝殼
②商周時期:出現骨貝、銅貝等人造貝幣。
③春秋戰國時期:商貿繁榮,貨幣形態有很大發展,取材上一般以青銅為主,也有貴金屬黃金和白銀。從外形上看,又布幣、刀幣、貝幣、切割稱量幣、圜錢等。
④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的“半兩錢”通行天下,奠定此后多年中國同前的基本形制。漢武帝時鑄造五銖錢,通行全國。
⑤唐代:發行“開元通寶”錢文不再標明重量,而以“通寶”名之,反映了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和人們貨幣及財富觀念的增強。
⑥宋代:四川地區首先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⑦元朝: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
⑧明朝:白銀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并行的貨幣流通制度。
3.怎樣正確評價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1)農業是我國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重農抑商政策實質上是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經濟。
(2)評價重農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歷史階段性。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給予客觀正確的評價。在封建社會前期,它的實行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政權,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產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礙了產品的流通,妨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到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消極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統治者把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采取各種措施極力壓抑和束縛資本主義發展。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子國家落后,也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3)評價:
①封建社會前期:積極作用主要。
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鞏固了地主階級的政權。
②封建社會后期:消極作用主要。
嚴重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中國社會發展滯后。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重要原因。
【走進高考】
例1.(08江蘇,21)(10分)
法國歷史學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學》中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而且還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和習俗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東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
材料二 梨園演戲,……兩淮鹽務中尤為絕出。例蓄花、雅兩部、以備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為京腔、秦腔、戈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班。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二
材料三 金閶(今蘇州城西南)商賈云集,宴會無時,戲館數十處,每日演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