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2、消極作用:鉗制了思想,束縛了社會生產力,成為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根源。
(合作3) 列舉秦朝、唐朝、北宋、明朝、清朝君權與相權關系的有關史實,揭示其歷史演變的總體趨勢,并指出其影響。
【我的疑惑】
【小結】
【鞏固練習】
1. 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而站而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b.內閣制度日漸成熟c.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2. 明初在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中,直接導致六部在中央機構中的權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丞相的廢除 b.皇權的加強 c.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 d.內閣的廢除
3.規定“以后子孫做皇帝,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辦事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 c.讓“群臣”監督皇帝 d.精簡政府機構
4. 學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后,某班四位同學分別撰寫研究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史實錯誤的是 ( )
a.《淺議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創立者—大禹》
b.《趣談周武王與分封制》 c.《論隋唐三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
5. 下列現象,發生于明代是( )
a.相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 b.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
c.內閣職參機務,今止票擬,而裁決歸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小結】
自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后,歷代王朝都設置丞相制度,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理。到了明代,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廢除了,軍國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來,明朝雖設置內閣,但內閣的職責只備顧問。清朝雖設置軍機處,但軍國大臣也只是傳達皇帝的旨意。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民主制度難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強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
(自主1)思考題: 閱讀材料后回答,明太祖對中央機構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措施:廢丞相,分散相權。
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作用:加強了君主專制。
(自主2)本課測評
明朝內閣是為減輕皇帝沉重的政務負擔、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而不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權構或決策機構。閣臣雖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但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是取決于皇帝的批紅。因此,內閣的出現有利于加強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