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通用7篇)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時間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開國國王
禹
湯
武王
亡國國王
桀
紂
幽王
都城
陽城
殷
鎬京
政治狀況
出現奴隸制國家機器;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屢次遷都,中期盤庚遷殷;擁有一些屬國
實行分封制
經濟制度
實行井田制
教學建議
井田制
"井田制"一詞是自戰國以來,人們對西周時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稱,歷代各家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它的含義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狀。田地中有阡、陌、溝、渠,劃分田地為若干方塊,來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領主制剝削方式。這種剝削方式的基礎,即土地所存權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庶人無土地權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剝削的義務。具體剝削方式,是貴族們將田地分為兩類,一類為貴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屬農奴們集體無償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類大致以百畝為單位分給農奴各家耕種,收獲物歸農奴所有。孟子對這一剝削形式設想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當然各貴族對公田、私田的劃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絕對如此整齊劃一,孟子也說"此其大略。"古人把這種勞動產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許買賣。
井田制度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對新征服的廣大領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其重要內容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周天子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實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受民受疆土”,對地方實行分區管理,以達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國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握有軍、政、財權,職位世代相襲,世卿世祿。他們與周王保持臣屬關系,執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見周王,承擔出兵、戍守、納貢和服役的義務。
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線索,各朝的政治狀況。強調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學生記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時間以及“國人暴動”的時間。重點講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2
高三歷史:1.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復習教案(舊人教版)
第一節 夏朝的奴隸制國家和農業生產
夏朝的建立
1、王位世襲制的確立:禹死后,啟繼承父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天下為家"開始。
2、時間和地位:公元前21世紀,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國家機器的建立:
直接目的: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
(1)目的 :
根本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
(3)內容:設置了軍隊、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監獄、修筑了城墻,夏王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
(4)實質:奴隸主依靠國家政權對奴隸和平民實行專政專政(或稱我國奴隸制國家最本質的含義)
4、農業生產:
(1)雖然已產生銅器,但由于很珍貴,未用于農業生產。
(2)用耒 、石刀、蚌 耕地
(3)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最大成就)
5、夏朝的 亡:
根本原因:夏桀暴虐無道
(1)原因 奴隸反抗斗爭的打擊
直接原因:黃河下游的商部落的進攻
(2) 標志:公元前16世紀,商湯打敗夏桀
《夏桀 把人當坐騎》表明奴隸地位的低下
商朝的興起和和商文化的世界地位
1、商朝的疆域: 遼寧
陜西西部 ---- 殷(安陽西北) ------- 大海
(是當時世界的大國)
2、殷墟和甲骨文:
(1)殷墟:殷都的廢墟
19世紀末在殷墟發現
至今大約發現了15萬片左右
是一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漢字的前身
(2)甲 骨文 反映了商王的活動
反映了當時社會情況
內容 作了閏年和日、月食記錄
反映了人牲和殉葬情況
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我們研究此前歷史 的主要資料是考古發掘,此外還有傳說故事和史書記載等)
3、殘酷的商朝奴隸制度:
(1)刑法殘酷
(2)人牲:奴隸主貴族屠殺大批奴隸祭禮祖先
(3)殉葬:奴隸主死后用奴隸陪葬
人牲和殉葬是我國奴隸制殘酷性的顯著特點,它反映了奴隸和奴隸主的尖銳對立。
4、奴隸制經濟:
(1)農業:商朝生產主要部門。用奴隸集體耕種(根本原因是工具和技術落后),糧食用于食用和釀酒。
(2)畜牧業:占有重要地位。豬、牛、羊、狗數量很多,經常用于祭禮祖先。
(3)青銅器制造:
銅、錫、鉛放在一起煉出青銅溶液
種類: 盛器、 器、工具等
a、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b、 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銅器中的精品
5、天文歷法:
(1)沿用"夏歷"(我國最早歷法):依據月亮圓缺,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
(2)認識許多星座,作了世界最早的日月食記錄
6商文化的世界地位
(1)青銅制造和青銅藝術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2)遼闊的疆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
(3)商朝文字領先世界,后發展為世界使用時間最長、空間最廣的一種文字
(4)天文歷法具有世界水平
西周的政治和經濟
1、武王伐紂:
根本原因:紂王的暴政("炮烙之刑")引起人民紛紛反抗
(1)背景
條件:涇水、渭水流域(自然條件)的商屬國首領周文王任用姜 改革(個人作用),使周國發展為強國;周武王繼承父業,討伐商紂王。
(2)牧野之戰: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 領一些部落向商都進攻,在牧野(河南淇縣西南,黃河北岸)激戰,紂王臨時武裝起來的大批奴隸陣前倒戈,引商軍攻入商都(表明商紂王的統治不得人心)。商朝覆亡,西周開始,定都鎬京(今西安西)。
(3)性質:奴隸主貴族領導的推翻暴 的戰爭
(4)啟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必須勤政愛民
重要制度:
1、政治上:分封制
(1)根本目的:鞏固奴隸主國家政
對像: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2)內容 服從周王命令
諸侯義務:貢獻財物
派 作戰
(2)核心 ;分封士地和人口
(3)主要諸侯國:魯、齊(最東)、燕(北方屏障)、衛、宋、晉(距鎬京最近),此外還有南方的楚國。
積極作用 鞏固了統治,發展了疆域,周朝成為地域遼闊的奴隸制國家。
(4)影響
消極作用:西周后期出現諸侯爭霸,導致王室衰微
2、經濟上:井田制
(1)性質: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演變:始于商、 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止于戰國。
土地屬于周王所有,分賜給諸侯臣下享用,不得轉讓和買賣
(3)生產 關系 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種
奴隸主占有全部勞動成果
諸侯須向周王交納貢賦
表明奴隸制的高度發展
(3)評價
使西周農業獲得發展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礎,二者的紐 是土地和義務。
三、社會經濟
1、農業:有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2、手工業:分工很細,號稱"百工";全部使用奴隸勞動。
五、階級關系
1、奴隸和平民:
(1)奴隸:地位很低,據西周青銅器記載,市場上,一束絲加一匹馬可以換五個奴隸。
(2)平民:又稱"國人"。身份比奴隸自由,有少量土地,但受到奴隸主貴族剝削,被迫去當兵打仗。
2、國人暴動:
(1)原因:西周后期,周厲王統治殘暴,使人民只能"道路以目"以避免迫。
(2)概況:公元前841年,鎬京的平民和奴隸沖進王宮,走跑周厲王。政權暫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
(3)性質:平民的武裝暴動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4)影響
六、 是西周由盛轉衰的標志
七、西周的滅亡
國人暴動的打擊
1、原因:周王室的衰落
外族入侵
2、標志:公元前771年,大 攻破鎬京。
3、東周的開始:
(1) 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依據:地理方位)。
(2) 分期: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3) 歷史特征: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時間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開國國王
禹
湯
武王
亡國國王
桀
紂
幽王
都城
陽城
殷
鎬京
政治狀況
出現奴隸制國家機器;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屢次遷都,中期盤庚遷殷;擁有一些屬國
實行分封制
經濟制度
實行井田制
教學建議
井田制
"井田制"一詞是自戰國以來,人們對西周時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稱,歷代各家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它的含義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狀。田地中有阡、陌、溝、渠,劃分田地為若干方塊,來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領主制剝削方式。這種剝削方式的基礎,即土地所存權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庶人無土地權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剝削的義務。具體剝削方式,是貴族們將田地分為兩類,一類為貴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屬農奴們集體無償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類大致以百畝為單位分給農奴各家耕種,收獲物歸農奴所有。孟子對這一剝削形式設想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當然各貴族對公田、私田的劃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絕對如此整齊劃一,孟子也說"此其大略。"古人把這種勞動產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許買賣。
井田制度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對新征服的廣大領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其重要內容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周天子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實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受民受疆土”,對地方實行分區管理,以達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國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握有軍、政、財權,職位世代相襲,世卿世祿。他們與周王保持臣屬關系,執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見周王,承擔出兵、戍守、納貢和服役的義務。
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線索,各朝的政治狀況。強調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學生記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時間以及“國人暴動”的時間。重點講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4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興衰;武王伐紂和周朝的強盛;“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分封制、井田制。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思考“商為何能滅夏”、“周為何能滅商”等問題,培養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2.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武王伐封是正義的戰爭?”培養學生用社會發展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事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總結歸納夏商人民的反抗及西周的“國人暴動”,說明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是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動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出現了“家天
下”的局面。夏桀的暴虐無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2.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后,商朝進入政治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商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3.周武王順應民心,討伐商紂,經牧野之戰取得了勝利,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
4.西周統治者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隸制國家的鞏固。經濟上實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種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它的瓦解標志著奴隸社會的逐步瓦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紂、“國人暴動”、西周滅亡;分封制、井田制。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怎樣起到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介紹本節基本線索。
1.從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起,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2.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者實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為一個經濟發展和疆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西周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國人暴動”是平民反抗奴隸主的一次武裝斗爭。此后西周逐漸衰亡,至公元前770年,為東周所代替。
講授新課: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①約公元前2070年,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了。②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出現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③夏朝奴隸主貴族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隸制國家機器,對奴隸和平民實行專政。
2.夏桀的暴政及商湯滅夏。
二、商朝的興衰
1.商湯建國。約在公元前16xx年,湯滅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盤庚遷殷。①遷都的原因:湯建國后一百多年間,王位紛爭,政治動亂,災害頻繁,國勢受到影響。為擺脫動亂和自然災害,商王曾五次遷都。
②遷都殷的時間:約公元前13xx年。
③遷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動蕩到穩定,國勢中興,進入政治經濟發展的新時期。
3.商朝的統治區域。指導學生閱讀《商朝統治區域及周圍屬國圖》,明確疆域四至,說明商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4.商紂王的暴政。主要通過教材所引《史記》史料,講述“炮烙之刑”殘害人民,引起人民紛紛反抗。
5.殘酷的商朝奴隸制度。重點講述商朝奴隸主用殘酷的刑法,鎮壓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進一步理解奴隸的悲慘處境。
三、武王伐封和周朝的強盛
教師應注意講清:
1.武王伐紂。
①商紂王的暴政。由于紂王的暴虐無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的軍隊陣前倒戈。
②周國的強盛。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小字內容。重點應放在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軍事,發展農業生產,重用人才,壯大兵力,作好了滅商的準備,為后來武王伐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③武王伐紂。文王死后,周武王繼承文王遺志,繼續積極準備滅商。最后利用商紂統治分崩離析的機會,聯合眾多部落舉兵伐紂,經過牧野之戰,滅亡商朝。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說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以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西周的建立。指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鎬京,史稱西周。
3.西周的強盛。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小字部分內容,說明周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時,周朝進入興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西周是在當時世界東方具有重要地位。
4.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
①周厲王的暴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內容,然后點明這正是國人暴動的原因。
②國人暴動:先解釋“國人”即西周的平民,屬于被統治階級。他們的身份比奴隸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隸主貴族的剝削,還要被迫去當兵,替奴隸主打仗。
然后要求學生掌握:a.爆發的時間:公元前841年。b.爆發原因:周厲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隸的反抗。c.經過:鎬京的平民和奴隸舉起武器攻進王宮,趕跑周厲王。政權暫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行政。
5.西周滅亡。①國人暴動沉重打擊了西周奴隸制王朝。西周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王室衰微,諸侯常不來朝貢。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西周滅亡。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東遷洛邑東周開始。
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西周為什么會衰亡?”培養學生綜合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井田制、分封制
教師應注意說明:
1.井田制。
①井田制的含義:
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縱橫,如同井字,稱為井田;b.是經營方式,也就是剝削方式。它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
②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用政治學常識有關生產關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屬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權,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這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這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奴隸主利用井田制,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這是產品分配形式。
③點明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它一旦瓦解,奴隸制度也隨之消亡。
2.分封制。
①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來是商朝統轄的一個西方部落,滅商后又四處征戰,征服了許多地方。為了統治已征服的遼闊地區,西周實行了分封制。
②分封辦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功臣和先代貴族的后裔,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③周王與諸侯的關系: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是諸侯的共同主人。諸侯是周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定期朝見天子納貢,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④分封的作用:周朝鞏固了統治,而且發展了疆域,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⑤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時間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開國國王
禹
湯
武王
亡國國王
桀
紂
幽王
都城
陽城
殷
鎬京
政治狀況
出現奴隸制國家機器;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屢次遷都,中期盤庚遷殷;擁有一些屬國
實行分封制
經濟制度
實行井田制
教學建議
井田制
"井田制"一詞是自戰國以來,人們對西周時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稱,歷代各家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它的含義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狀。田地中有阡、陌、溝、渠,劃分田地為若干方塊,來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領主制剝削方式。這種剝削方式的基礎,即土地所存權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庶人無土地權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剝削的義務。具體剝削方式,是貴族們將田地分為兩類,一類為貴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屬農奴們集體無償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類大致以百畝為單位分給農奴各家耕種,收獲物歸農奴所有。孟子對這一剝削形式設想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當然各貴族對公田、私田的劃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絕對如此整齊劃一,孟子也說"此其大略。"古人把這種勞動產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許買賣。
井田制度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對新征服的廣大領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其重要內容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周天子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實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受民受疆土”,對地方實行分區管理,以達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國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握有軍、政、財權,職位世代相襲,世卿世祿。他們與周王保持臣屬關系,執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見周王,承擔出兵、戍守、納貢和服役的義務。
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線索,各朝的政治狀況。強調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學生記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時間以及“國人暴動”的時間。重點講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時間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開國國王
禹
湯
武王
亡國國王
桀
紂
幽王
都城
陽城
殷
鎬京
政治狀況
出現奴隸制國家機器;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屢次遷都,中期盤庚遷殷;擁有一些屬國
實行分封制
經濟制度
實行井田制
教學建議
井田制
"井田制"一詞是自戰國以來,人們對西周時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稱,歷代各家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它的含義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狀。田地中有阡、陌、溝、渠,劃分田地為若干方塊,來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領主制剝削方式。這種剝削方式的基礎,即土地所存權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庶人無土地權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剝削的義務。具體剝削方式,是貴族們將田地分為兩類,一類為貴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屬農奴們集體無償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類大致以百畝為單位分給農奴各家耕種,收獲物歸農奴所有。孟子對這一剝削形式設想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當然各貴族對公田、私田的劃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絕對如此整齊劃一,孟子也說"此其大略。"古人把這種勞動產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許買賣。
井田制度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對新征服的廣大領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其重要內容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周天子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實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受民受疆土”,對地方實行分區管理,以達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國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握有軍、政、財權,職位世代相襲,世卿世祿。他們與周王保持臣屬關系,執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見周王,承擔出兵、戍守、納貢和服役的義務。
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線索,各朝的政治狀況。強調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學生記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時間以及“國人暴動”的時間。重點講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時間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開國國王
禹
湯
武王
亡國國王
桀
紂
幽王
都城
陽城
殷
鎬京
政治狀況
出現奴隸制國家機器;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屢次遷都,中期盤庚遷殷;擁有一些屬國
實行分封制
經濟制度
實行井田制
教學建議
井田制
"井田制"一詞是自戰國以來,人們對西周時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稱,歷代各家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它的含義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狀。田地中有阡、陌、溝、渠,劃分田地為若干方塊,來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領主制剝削方式。這種剝削方式的基礎,即土地所存權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庶人無土地權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剝削的義務。具體剝削方式,是貴族們將田地分為兩類,一類為貴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屬農奴們集體無償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類大致以百畝為單位分給農奴各家耕種,收獲物歸農奴所有。孟子對這一剝削形式設想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當然各貴族對公田、私田的劃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絕對如此整齊劃一,孟子也說"此其大略。"古人把這種勞動產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許買賣。
井田制度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對新征服的廣大領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其重要內容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周天子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實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受民受疆土”,對地方實行分區管理,以達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國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握有軍、政、財權,職位世代相襲,世卿世祿。他們與周王保持臣屬關系,執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見周王,承擔出兵、戍守、納貢和服役的義務。
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線索,各朝的政治狀況。強調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學生記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時間以及“國人暴動”的時間。重點講解井田制和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