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思想大一統(精選4篇)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篇1
第3課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三綱五常學說;針對土地兼并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興辦學校,有利于教育的發展;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的提出、內容及其影響;通過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社會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通過比較黃老之學與董仲舒儒學的不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漢代社會由黃老之學占主導地位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發展狀況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政治與思想是緊密項鏈的,對一種思想的評價要考慮到它與整個社會背景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黃老之學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
難點:西漢統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學內容
導入
儒家思想的發展:春秋時期應運而生——戰國時期不斷發展——秦朝時遭到打擊——漢初逐漸恢復——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一、西漢初的黃老之學(西漢初政治上的指導思想)
1.興起的原因
①漢初,社會經濟困難,百廢待興(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相爭,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②漢初的統治者吸取秦亡(重稅、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訓,采取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
2.盛行的時間和地位
盛行的時間從漢初到武帝即位約70年的時間;
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體內容(特點)
黃帝和老子的學說,包括治身(養生)和治國兩個方面
①從來源上講,基礎是早期的道家理論;在道、法為主的同時,又兼采陰陽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說具有兼采眾家的特點
②其主要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有為,無為就是一種作為,是在一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作為,是在政治上少作為的辦法緩和社會矛盾。在哲學上它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動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
4.盛行的狀況(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紹,閱讀框還補充了“蕭規曹隨”的典故)
5.對西漢社會的影響和之后地位的衰落
黃老之學作為西漢初年的一種有效的過渡學說,
其作用:恢復和發展了經濟,鞏固了新生的西漢政權,使西漢初年社會迅速恢復元氣,為漢武帝時期國家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弊端:地方勢力的發展,嚴重地威脅了西漢的中央集權。(漢初統治者實行的是“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國的諸侯權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央集權和至高無上的皇權,構成了對最高統治者的嚴重威脅。如: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驕淫逾制,漢景帝時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與中央政權對立等。)
黃老之學由盛轉衰的原因:
主觀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漢的國力強大,統治者特別是漢武帝不再安于“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放任狀態,希望對內強化中央集權,對外反擊匈奴,建立強勢國家。
客觀上,儒家學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漢武帝時,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的儒家學說,開始受到統治者青睞。
教材小字部分補充了景、武帝時期黃老學派與儒家學派的爭論,展現了這一過程的激烈與殘酷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
1.背景(結合黃老之衰落的原因作簡單介紹)
2.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
先秦儒學并不是新儒學的唯一來源,新儒學是漢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揚大一統思想)為基礎,吸收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體系。
主要內容:“天人感應”——是新儒學的基礎
①君權神授論:人君受命于天,對人間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這種君權神授的思想迎合了當時漢武帝專制集權政治需要。
②天譴論:人君無道,天就會降災禍(如地震、冰雹等)進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統治才能長久。
影響:“天人感應”的學說,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有礙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社會。但是,它的君權神授的思想賦予了君主崇高的權威,對于鞏固國家的統一,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漢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權,維護統治階級長遠利益的目的。
3.影響
①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從文化史上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插圖《授業圖》介紹了漢代經學的發展
課后探究
漢代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
從思想內涵來看,漢儒將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的思想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發展與改造了先秦儒學;
從與當政者的關系而言,先秦儒學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會政治秩序;漢儒則退而求其次,承認現實社會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權專制),即從批判時政轉為維護現實統治。
有人認為,漢儒背離了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轉而向專制統治妥協。也有學者認為,漢儒的這種變化是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當政者的承認,當它在取得思想上的統治地位后,仍致力于繼承先秦儒學的批判精神,置天意于天子之上,給封建帝王的專制實施一些約束。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篇3
高二歷史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復習目標】知道漢代思想大一統的史實,掌握儒家思想取得正統地位的原因影響
【復習講義】
一、西漢初的黃老之學
(一)興起原因
1.西漢統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訓。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統治者不得不采用休養生息政策。
2.黃老之學適應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教師點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漢初極端貧困的社會經濟狀況決定了統治者不得不采取與民休養的政策。劉邦參加過農民戰爭,對農民戰爭的力量有著較為充分的認識,也是促使漢初重視休養生息的重要原因。
(二)興盛時段:從漢高祖到武帝即位約70年的時間里,黃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上居于支配地位。
●教師點評 黃老之學占據統治地位的時間與漢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時間是一致的。
(三)名稱由來:黃老之學是指道家學說的中兩派。“黃”是指黃帝的學說,“老”是指老子的學說。
(四)思想內容
1.黃老之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治身(養生),一是治國。
2.黃老之學的基礎是早期道家理論,同時又兼采陰陽、儒、墨、名、法等各家學說。
它強調“無為而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
●教師點評 注意對比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與漢初黃老之學的異同。認識漢初黃老之學是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融合其它各家學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五)作用影響
黃老政治的實施使西漢社會迅速恢復了元氣。
(六)地位喪失
1.原因:
(1)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2)儒家學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
(3)黃老之學統治地位的喪失,還在于其自身不能隨形勢的發展而發展。
2.標志:漢武帝時,黃老之學被新儒學所取代。
☆我來動手:閱讀課本15頁解析與探究兩短材料: 通過上述兩段材料可以看出漢初至武帝時社會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與漢初統治思想的變化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變化你能得出的最基本的認識是?
參考答案:
①社會經濟的變化:漢初,經濟殘破,民不聊生,社會極端貧困。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西漢已經恢復了元氣,國庫充實,人民富足,一片繁榮景象。
②關系:漢初的貧困,決定了黃老之學盛行;武帝時的強盛,決定了統治者不再休養生息,而是進行“有為”的統治,黃老之學衰落,新儒學隨之取得統治地位。
③社會經濟的變化,決定著統治思想的變化。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
漢武帝即位后,進一步開拓大一統事業。他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學被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
☆我來動手: 有人認為,儒學成為封建統治思想,是漢武帝放棄“無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為的結果。若沒有漢武帝,就不會有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你認為正確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不正確。因為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漢初經濟的恢復決定不再需要漢初的黃老思想。②儒學獲得統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學適應了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直接推動了儒學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學獲得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斷出“若沒有漢武帝,就不會有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④若沒有漢武帝,其他帝王也會選取適合其統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二)漢武帝時期,儒學的新發展
1.新儒學思想的主要來源
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
2.新儒學的主要內容
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人君受命于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如果人君面對災異而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因此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
●教師點評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為皇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皇權至高無上找到了依據。董仲舒君權神授的思想,適應了封建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統治的需要。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學有利于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
●教師點評: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①主張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實行“大一統”,強調君主的權威,賦予君權以神權的色彩。②在宣揚君權神授同時,又繼承和發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③以傳統儒學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豐富和發展了孔孟學說。④適應了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迅速發展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
3.儒學新發展的作用
①對鞏固國家的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
②“天人感應”學說,對限制君主權力的過度膨脹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從此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典例體會】
例1(上海歷史,4)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引自《漢書•董仲舒傳》。董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弱點 b.違背了漢武帝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忌諱 d.迎合了漢武帝意愿
參考答案:d
解析:此時的“孔子之術”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以“天人感應”學說為基礎的新儒學,它強調“大一統”觀念,強調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非常適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為政》
材料2:仲舒復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
——《漢書•董仲舒傳》
請回答:
①據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②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種主張在當時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③你認為董仲舒的主張對我國后世有什么影響?
參考答案:
①孔子主張“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
②孔子的主張在當時不被重視,未產生實踐效果。因為在當時諸侯爭霸、社會動蕩的情況下無法實施。
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國家統一,使儒家思想獲得“獨尊”的地位。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需要,被漢武帝采納。
③正面影響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正統思想,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它的負面作用在封建社會后期日益明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阻滯了學術思想的發展,阻礙了科技文明的進步,導致中國近代的落后。
解析:材料一闡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絕其它學說,確立儒學獨尊地位的主張。前者,不能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后者,為當時統治者所急需。
分析歷史事物的影響,一般都要注意到兩個方面。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回答問題時兩個方面都不要忽視。
【思維拓展】
【優化演練】
一、選擇題:
1、黃老思想作為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歷史時期是
a.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即位 b.從西漢建立之前到漢武帝即位
c.從漢高祖到漢武帝以后 d.從西漢建立之前到漢武帝以后
2、(文綜全國第3卷,17)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3、成語“蕭規曹隨”反映了漢初的施政特點。“蕭規”制定的指導思想是
a.儒家的思想 b.發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黃老之學思想
4、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最主要的是( )
a.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b.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5、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要目的是
a.確立儒家的思想統治地位 b. 限制君主權力的膨脹
c.以思想上的大一統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 d.打擊其他學派的力量
6、董仲舒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這次他向漢武帝提出 ( )
a.天人感應學說 b.君權神授學說 c.獨尊儒術建議 d.崇尚法制主張
7、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 ( )
①中央集權的強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強 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8、儒家學說到了漢代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新的發展是主張 ( )
a.人定勝天 b.貴賤有序 c.君權神授 d.實行仁政
9、漢代儒學和先秦儒學的關系是 ( )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舊 c.繼承和發展 d.外在形式的變化
10、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者的根本著眼點是( )
a.壓制知識分子; b.區別對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機制; d.加強君主專制統治;
11、在爭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大一統”二者的關系時,下面四種結論,正確的是( )
a.政治上的統一確保思想上的統一.b漢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c.董促舒的學說適應專制統治的需要;d.思想上的統一為政治上的統一服務;
12、“夫仁義禮制者,制之本也;法令刑法者,制之末也。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這一言論反映出作者對儒家、法家思想的基本態度是( )
a.尊儒抑法 b. 尊法抑儒 c. 儒法并用 d.外儒內法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西漢時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戰國以來的道家、陰陽家等學派中有利于封建統治的思想吸收進儒家思想。他非常強調“大一統”,他認為,全國人民要服從皇帝的統治,諸侯王也要聽命于皇帝,這叫“大一統”。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他還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說。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間設立了一個最高權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說:“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遂被接受。
——《中國古代文化教學參考》
孟子
請回答:
⑴根據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觀點的實質和影響。
⑵司馬遷認為孟子的思想“遷遠而闊于事情”,你怎樣理解?
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時期就是“顯學”,但為什么到漢武帝時期才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
參考答案:.⑴核心:“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實質:神化君主權力,維護封建專制君主統治,是唯心主義思想。
影響:在當時對鞏固政權和國家統一安定起了積極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⑵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靠仁政學說不能實現國家的統一,因此司馬遷認為孟子的思想“遷遠而闊于事情”。
⑶西漢時期,儒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學被確立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 仲舒復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
——《漢書 董仲舒傳》
材料三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至論天下之理……亙古亙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
——李贄
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孔子與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指出兩種主張不同結局并分析原因。
(2)根據材料三、四分析朱熹與李贄的觀點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3)結合上述材料,談一下你對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參考答案:(1)孔子主張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孔子的主張在當時諸候爭霸連年戰亂的背景下不可能實現,因而沒有人采納董仲舒主張;由于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這一主張被采納。
(2)朱熹堅持儒家學說,認為應該遵循倫理道德,認為儒家思想不可改變,維護孔子的權威地位;李贄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論為衡量是非的標準,挑戰孔子的權威地位。說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懷疑和挑戰,統治地位開始動搖。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漸確立起統治地位,對維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來僵化,禁錮了人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進步。
【總結反思】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篇4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教學案
課程標準要求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黃老思想在漢初興起的背景,黃老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掌握董仲舒新儒學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漢朝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統治思想的原因,培養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漢初政治思想的學習,認識漢初政治的特點,認識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加深對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的理解,培養對勞動人民的尊敬之情。
知識梳理
一、 黃老之學
1、 背景
2、 時間
3、 內容
4、 作用
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2、 主張
3、 作用
4、 影響
重點難點解析
1、新儒學
(1)主要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和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2)主要內容: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認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應當“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如果人君面對災異而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因此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3)作用:對鞏固國家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天人感應”學說,對限制君主權力的過度膨脹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題 漢代儒學和先秦儒學的關系是
a完全繼承 b因循守舊 c繼承和發展 d外在形式的變化
答案 c
規律方法總結 漢代儒學繼承了先秦儒學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新思想。2、分析漢初至武帝時社會經濟的變化與漢初統治思想的變化有什么關系?
漢初至武帝時,社會經濟出現了由殘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國富民豐的變化。與此相對應的是統治思想的變化,即漢初盛行黃老之學,漢武帝時期儒學卻取得了獨尊地位。經濟的變化為統治思想的變化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統治思想的變化正是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
例題 下列有關黃老之學的介紹,不正確的是
a黃老之學適應了西漢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b黃老之學,對西漢迅速恢復元氣起了積極作用
c黃老之學的內容包括“養身”和“治國”兩個方面
d黃老之學不僅包括道家理論,還融入了儒、道、法等
各家內容
答案 a
規律方法總結 黃老之學適用于漢初經濟殘破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西漢急需加強中央集權,黃老之學不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高考典題
例一 (•上海•4)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引自《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的弱點 b違背了漢武帝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忌諱 d迎合了漢武帝意愿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的回答實質上是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而此時的儒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思想,恰好迎合了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理論根據的需要。
例二 (•全國ⅲ•17)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答案 b
解析 這里的目的實質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項才能說明問題的本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的統一。
例三 (•天津•14)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貴君輕”的思想 c“性善論” d“大一統”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本題的關鍵是要領會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即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對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漢武帝的需要。
例四 (•全國•2)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①中央集權的強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強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一道考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的組合選擇題,體現出一定因果關系,難度較大。要對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轉變原因、影響等做出正確分析,同時還要正確理解所處的時代背景,西漢時期雖然“罷黜百家”,但并不是消滅各家 ,由此排除④。
例四 (•江西•34)試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儒家學派的地位和思想內容所經歷的變化,并說明原因。
答案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儒家主張仁政,反對苛政,為當時諸家學派之一。秦滅六國,以法為教,徭役繁重,刑罰嚴酷,儒家學派為統治者不容,秦始皇焚書坑儒。西漢武帝改變無為政策,推行“大一統”,董仲舒為適應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學說,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采納,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解析 本題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儒家學派發展演變歷程入手,考查了考生對我國封建社會早期政治思想演變線索的再認、再現能力。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 西漢初年,在社會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 黃老之學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他們是
a“無為而無不為” b“王”與“霸”c“仁”與“禮” d“治身”“治國”
3、黃老之學除了糅合儒、墨、法、道各家思想外,還有哪些思想①陰陽家②兵家③名家④佛家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③
4、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這種哲學觀屬于下列哪種思想
a積極無為 b消極無為c客觀唯物主義 d 主觀唯物主義
5、儒家學說到了漢代被賦予新的含義,即
a人定勝天 b獨尊儒術 c天人感應 d實行仁政
6、董仲舒對儒家學說作了較大的改造,其本質意圖是
a向漢武帝謀求高官厚祿 b發揚光大儒家學說
c提醒當權者要實行仁政d使儒學適應政治統一的需要
7、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實際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韓非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8、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封建政治開始與儒學密切結合 b從思想上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
c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 d促進了民主的自由發展
9、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
a陰陽家b黃老之學 c法家思想 d“天人感應”學說
10、董仲舒的新儒學包括①陰陽家②黃老之學③法家思想④儒學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 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臣聞天下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
上下不和,則陰陽繆戾而妖孽生矣。此災害所由起也。
材料二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摘自《漢書•董仲舒傳》
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觀點?
(2) 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觀點?
(3) 材料一與材料二反映的觀點的目的是什么?
12、分析西漢由黃老之治到“獨尊儒術”的原因。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參考答案
1c 2d 3d 4a 5c 6d 7c 8d 9d 10d
11、參考答案(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2)大一統
(3)用“天人感應”的學說和“大一統”的觀點為政治上的大一統服務。
12、(1)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為了適應休養生息的需要,黃老之學占據了社會支配地位。(2)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董仲舒重新解釋了儒家經典,使之有利于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