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的提出、內容及其影響;通過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社會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通過比較黃老之學與董仲舒儒學的不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漢代社會由黃老之學占主導地位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發展狀況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政治與思想是緊密項鏈的,對一種思想的評價要考慮到它與整個社會背景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黃老之學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
難點:西漢統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學內容
導入
儒家思想的發展:春秋時期應運而生——戰國時期不斷發展——秦朝時遭到打擊——漢初逐漸恢復——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一、西漢初的黃老之學(西漢初政治上的指導思想)
1.興起的原因
①漢初,社會經濟困難,百廢待興(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相爭,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②漢初的統治者吸取秦亡(重稅、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訓,采取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
2.盛行的時間和地位
盛行的時間從漢初到武帝即位約70年的時間;
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體內容(特點)
黃帝和老子的學說,包括治身(養生)和治國兩個方面
①從來源上講,基礎是早期的道家理論;在道、法為主的同時,又兼采陰陽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說具有兼采眾家的特點
②其主要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有為,無為就是一種作為,是在一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作為,是在政治上少作為的辦法緩和社會矛盾。在哲學上它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動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
4.盛行的狀況(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紹,閱讀框還補充了“蕭規曹隨”的典故)
5.對西漢社會的影響和之后地位的衰落
黃老之學作為西漢初年的一種有效的過渡學說,
其作用:恢復和發展了經濟,鞏固了新生的西漢政權,使西漢初年社會迅速恢復元氣,為漢武帝時期國家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弊端:地方勢力的發展,嚴重地威脅了西漢的中央集權。(漢初統治者實行的是“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國的諸侯權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央集權和至高無上的皇權,構成了對最高統治者的嚴重威脅。如: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驕淫逾制,漢景帝時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與中央政權對立等。)
黃老之學由盛轉衰的原因:
主觀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漢的國力強大,統治者特別是漢武帝不再安于“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放任狀態,希望對內強化中央集權,對外反擊匈奴,建立強勢國家。
客觀上,儒家學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漢武帝時,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的儒家學說,開始受到統治者青睞。
教材小字部分補充了景、武帝時期黃老學派與儒家學派的爭論,展現了這一過程的激烈與殘酷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
1.背景(結合黃老之衰落的原因作簡單介紹)
2.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
先秦儒學并不是新儒學的唯一來源,新儒學是漢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揚大一統思想)為基礎,吸收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