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主要內容:“天人感應”——是新儒學的基礎
①君權神授論:人君受命于天,對人間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這種君權神授的思想迎合了當時漢武帝專制集權政治需要。
②天譴論:人君無道,天就會降災禍(如地震、冰雹等)進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統治才能長久。
影響:“天人感應”的學說,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有礙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社會。但是,它的君權神授的思想賦予了君主崇高的權威,對于鞏固國家的統一,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漢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權,維護統治階級長遠利益的目的。
3.影響
①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從文化史上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插圖《授業圖》介紹了漢代經學的發展
課后探究
漢代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
從思想內涵來看,漢儒將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的思想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發展與改造了先秦儒學;
從與當政者的關系而言,先秦儒學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會政治秩序;漢儒則退而求其次,承認現實社會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權專制),即從批判時政轉為維護現實統治。
有人認為,漢儒背離了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轉而向專制統治妥協。也有學者認為,漢儒的這種變化是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當政者的承認,當它在取得思想上的統治地位后,仍致力于繼承先秦儒學的批判精神,置天意于天子之上,給封建帝王的專制實施一些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