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精選6篇)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17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精選6篇)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篇1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一)教學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二)教學難點

  1.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2.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三)知識結構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明初沿襲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

  1.背景

  ①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導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

  ②明初在中央設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

  ③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宰相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1376年,明太祖廢除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三司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

  2.過程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來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易錯點】中國歷史上延續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易錯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使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易錯點】我國古代的丞相制度確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是在:秦朝(秦始皇——贏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題:我國古代丞相一職的設立和廢除體現了( b )

  a.國家統一的需要    b。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    c。權力相互制約的需要    d。政令統一的需要

  二.內閣的出現

  1.原因:丞相廢除后,皇帝政務繁多,難以應付。

  2.過程

  ①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但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③后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圧眾臣。

  ④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易錯點】我國古代的內閣制度正式確立于:明成祖時期。

  3.評價: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問題】票擬權:系指對中央、地方各衙門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內閣根據有關法規和典章律例代擬初步處理意見,以備皇帝裁決時參考。

  【易錯點】明朝中央制度的創新主要表現為:廢丞相和設內閣。

  三.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

  ②軍國機要,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它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親政后,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學士入值。

  翰林學士實際上是參與機要事務,替皇帝起草諭旨。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

  2.設立

  ①時間:雍正帝時。

  ②原因:辦理西北軍務。

  ③職權: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傳達詔令。

  【易錯點】清朝軍機大臣的最基本職責是: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即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3.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例題: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時存在的中央機構有( a )

  ①內閣    ②議政王大臣會議    ③南書房    ④軍機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易錯點】清朝前期,掌管國家軍政機要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易錯點】清朝初期,對皇權構成重大威脅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易錯點】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適應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

  【易錯點】清朝君主專制權力的極端強化基本完成于:雍正帝時。

  【易錯點】軍機處的設置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重要標志。

  【易錯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使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易錯點】從明朝設置內閣到清朝設置軍機處,反映的主要歷史趨勢是:君主專制日益加強。

  【易錯點】明朝設立內閣和清朝設立軍機處,本質上都:強化了封建皇權。

  【易錯點】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是: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易錯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消極因素逐漸擴大,主要在于: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易錯點】明清政治制度的變革主要圍繞: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例題: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內容,選擇的歷史事件最好是( c )

  a.仿明制設內閣    b.創設南書房    c.設置軍機處    d.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

  例題:關于清朝軍機處,不正確的表述是( d )

  a.軍機大臣由皇帝的“親臣”“重臣”組成      b。軍機處能接觸軍國機密

  c.軍機處工作效率高                         d。軍機處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決策機構

  例題:下列現象,哪一項發生于明代?( c )

  a.相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秦

  b.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宋

  c.內閣職參機務,今止票擬,而裁決歸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

  例題: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b )

  a。設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變和分散地方機構及權

  c.廢除原來的全國行政區劃          d.改變選擇官吏的方法

  例題: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b )

  ①建立皇權絕對權威    ②皇權控制中央機構    ③削弱地方權力    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的理解。結合從秦朝建立這一制度到清朝這一制度發展到頂峰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四個選項都是正確的。

  【問題】宰相,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宰相是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同時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也伴隨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在歷史上,皇帝為什么經常設立新的機構分割或取代宰相的職權呢?

  提示: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非常容易專權。用不易威脅皇權的機構去制約宰相,是皇帝鞏固其絕對專制地位的有效手段。

  1.宰相位高權重,對皇權有很大的制約作用,而新增機構地位需要一個穩定的過程,可以減少對其長官盜權竊柄的顧慮。

  2.新設機構便于皇帝作用寵幸的近臣,有利于皇帝旨意的貫徹。

  3.新增的官員影響力較小,便于隨時更換,以保持皇權不受威脅。

  【問題】封建國家權力運行規律:皇帝從資歷較淺、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從中選拔一些人來承擔政務,逐漸演變成正式輔助機構,當這些輔助機構和官員的權力較重時,皇帝又從更新寵的近侍或仆從中另選一些人來承擔政務,有意架空原有的輔助機構,剝奪其實權,最終使皇帝的權力加強。

  【問題】中國古代宰相制度興廢的主要歷程及認識

  1.發展歷程

  ①秦統一全國后,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幫助皇帝處理繁雜的事務,由此形成一套完事的宰相制度。

  ②漢代因襲秦朝官制,漢武帝時起用布衣為相,同時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來解決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東漢光武帝進一步擴大“中朝”尚書臺的權力,宰相權也由決策、行政、司法三權于一身演化為執行機構。

  ③隋唐時確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④北宋時期以中書主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進一步分割相權,抬高君權,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策,宰相制度遂廢。

  2.認識:縱觀我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相權和皇權一直處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權危及皇權,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權被削弱;宦官、奴仆卻成了宰相。君主為加強權力,千方百計地削弱相權,從而導致宰相制度不斷演變。

  【易錯點】宰相制度的廢除避免了宰相專權亂政的可能,有利于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但是,廢除丞相后,政令的可行與否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個人喜好,增加了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同時,機制上的用人制度被打亂,文化素質低下但倚受皇帝親信的太監參與國家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大大降低,同時增加了政局與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問題】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制度強化的措施、特點及其根本決定因素

  1.強化

  ①明朝廢丞相,設內閣,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②雍正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2.特點

  ①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

  a.明朝建立后不久,廢除中書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為了加強對官吏和人民的監督和鎮壓,明朝還設立了廠衛特務機構。明代除將中央之權集中于皇帝手中之外,又將地方之權集中于中央,廢行省,設三司,使三司之間互不統轄,直接歸中央管轄。

  b.清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決定了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基本特點是盡力保證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雍正時期增設軍機處,作為全國最高的軍政決策機構。軍機處直接聽命于皇帝,皇權再次加強。

  ②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顯的表現。明清兩朝大興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兩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殺了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個社會,嚴重阻礙了我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是造成我國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決定因素:封建經濟的分散性。

  【問題】史學界普遍認為,軍機處的設置是中國封建專制加強到頂峰的重要標志。軍機處的影響為什么如此之大,為什么說軍機機處的設置是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呢?

  1.清朝建立之初,內閣負責處理國家日常事務,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重要的軍國大事。軍機處成立后不久,議政王大臣會議被廢止,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于軍機處辦理。

  2.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真正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

  3.軍機處在權力上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處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并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這些都說明軍機處只是皇帝專權的工具。

  【問題】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因為它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因而只得靠強權,靠皇權的絕對化、特務統治,靠制造冤獄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思想控制。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篇2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高一歷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課標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復習內容:丞相制度的廢除、內閣的設立、清朝軍機處的設置復習重點: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復習難點:明朝的內閣、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影響

  自主學習1.明清朝君主專制加強的背景、措施、特點      

  朝代

  中央

  地方明朝清朝 (建議將本單元從夏商至清代中央地方制度的變化以流線圖形式總結)2.思考: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合作探究1、明代加強君主專制的原因、目的、影響材料1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史·記事本末》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明代廢丞相的原因有哪些?材料2  朱元璋鎮壓胡惟庸的謀反陰謀后,又開始對大臣有所猜忌,由此產生了系列的冤案。明朝開國功臣藍玉、陸鐘亨、傅友德、徐達等先后遇害,功臣宿將幾乎殺光........明太祖的殺戮連他的皇太子也看不下去,有一天皇太子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第二天,太祖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上,讓皇太子用手拿起來,皇太子面有難色。太祖說:有棘會扎手,我把棘給你去掉,豈不更好。請回答:太祖的話是什么意思?他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為了把“棘”去掉他還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材料3  “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請你談談對這一觀點的看法。2.明朝內閣制的設立  (1)、(.上海)明太祖與奏章: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十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件事的,共計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411件。請回答:①大量奏章送達皇宮,是因朱元璋對“內外諸司” (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門)作了哪些改革?      ②什么人協助朱元璋處理如此多的奏章?      ③這則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什么特點? (2)、宰相制與內閣制的比較

  比較項

  內閣制

  宰相制

  地位

  職權

  制約皇權

  (3)、結合世界史有關知識比較英國內閣與明朝內閣的不同之處。(詳解見第七課內容)3.君主專制主義的頂峰:軍機處的設立材料1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 趙翼 《檐曝雜記·軍機處》請回答:(1)軍機處最初設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2  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材料3  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請回答:(2)軍機處的職能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3)綜觀材料概括軍機處的主要特點及其本質。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什么時代特征?課堂總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在它內部存在著哪兩對主要矛盾和斗爭?這些矛盾和斗爭的發展趨勢如何?我們如何評價中國古代這一政治制度?知識檢測:1.明太祖撤行中書省、廢丞相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職能    b. 厲行思想控制    c.監督官吏百姓     d.強化君主專制2.明太祖廢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舉措解決了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b.丞相與六部尚書的矛盾c.地方割劇問題         d.挽救封建制度衰落的問題.3.下列對明朝設立內閣的相關表述不正確的是a.直接原因是丞相制度廢除后政務繁多皇帝無法事必親躬b.明成祖時正式設立c.明朝中后期以后內閣大臣有了“票擬”和“批紅”的權力 d.是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產物4.宋太祖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的相同之處是a.極大的削弱相權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權    c.地方上設立三司   d.分割宰相權力5.清朝君主專制權利的強化,基本完成于a.順治帝時      b.康熙帝時       c.雍正帝時     d.乾隆帝時6.對于清朝軍機處這一職能機構的理解正確的是a.相當于唐代的三省合一結構     b.主要職能是負責軍事指揮調動c.是替代宰相職能的工作班子     d.只是跪受筆錄和負責傳達皇帝意旨7.下列措施中,使專制皇權得到不斷加強的是(1)三省六部制的創立(2)丞相制度的廢除(3)漢武帝時“中朝”的設置(4)清朝軍機處的設置a.(1)(2)(3)(4)     b.(1)(2)(4)      c.(1)(2)(3)     d.(2)(3)(4)8.清代以為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樣畫葫蘆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照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意旨來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軍機處的設置,意味著封建制度已經衰敗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禮、生日、命將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等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行。這樣的建筑理念體現的實質問題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齊全      c.國家大一統     d.皇權至上10.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包括 ① 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② 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③ 奠定了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基礎 ④ 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1   丞相者,朕之股肱(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輔佐之臣),所與共承廟宇(廟宇:國家),統理海內,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漢書·孔光傳》引漢哀帝語材料2  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貞觀政要》引唐太宗語材料3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黃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語材料4  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亂系在宰相……若以國家治亂轉倚宰相,則為之君者,不幾如木偶旋綴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誰為乎?使為人君者,深居高處,以天下之治亂,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東華錄》引清高宗(乾隆帝)語回答:(1)根據材料1、2,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據材料3,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及其特征。(3)上述各朝統治者對宰相的態度是怎樣的?有無本質的區別?(4)統治者對宰相態度的變化,對中國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知識拓展:

  1、 宰相制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設宰相(宰輔)輔佐君主總理國家政務的制度。它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體的產物。 “宰”是主持之意;“相,助也”,原為“輔佐”、“襄助”之意,后引伸為輔助君主管理政事者。秦朝時宰相制度的確立,它徹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鞏固了官僚制度,加強了皇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時廢除。2、首輔:即內閣首輔,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嘉靖、隆慶和萬歷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次輔不敢與較。清代領班軍機大臣之權極重,亦稱為首輔。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于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① 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于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②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后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后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略)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篇4

  【課標點擊】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自主認知】

  知能一  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1)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_______不穩、內亂屢生。

  (2)明初沿襲元朝制度,明太祖認為_________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3)1376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 “_______”。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________;同時,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①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③使中國歷史上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延續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___________進一步加強。④但是廢宰相,過分集權于皇帝,造成了 明中期以后的太監亂政

  知能二  內閣的出現

  1.原因

  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確立

  (1)明太祖設置__________: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2)“內閣”出現:________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3.內閣的發展

  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后來,內閣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實際掌握了宰相的權力。_______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4、內閣的性質

  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________。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知能三 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1)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采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________,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2)設置南書房,三足鼎立擴大皇權

  為了適應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后,在宮內設_______,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手中。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加強了君權。

  2.設置

  _______時為辦理西北軍務,又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__________,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

  3.影響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2)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核心突破】

  1. 從漢至元,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始終隱含著哪兩對基本矛盾?其發展趨勢是什么?為解決這兩對矛盾,明初是怎樣解決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解決:改革地方官制:廢行省、設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影響: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這是對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發展。但使皇權空前強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權力機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示:清朝是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地區的,其政治制度的變化體現了由落后的部落議事逐漸演化為漢族地區相對先進的封建君主專制,驗證了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①皇太極建國號清后,把八旗旗主議事制改名為“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增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前者權力凌駕于后者之上。②康熙親政后,設南書房,參預機務,替皇帝起草諭旨,形成了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牽制,最后集權于皇帝。③雍正帝時,設置了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軍政大權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相繼撤銷,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3. 萬歷年間(1573-1620),中國的明朝政府實行的內閣制度,首輔張居正當權,位極人臣,權壓眾臣。幾十年后,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也確立起了內閣制度,試比較中國與英國的內閣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較題首先要找出比較點,兩種制度的產生在背景、內容、作用及影響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題的比較點應在這幾個方面入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內閣在必修一中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對其性質、職能、作用等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可以組織本題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國的自然經濟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導地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對思想的控制也越來越嚴密。②此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得到了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了聯盟,君主立憲思想也得到一定傳播,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并取得了勝利。

  內容:①明朝的內閣不是法定的一級中央行政機構,其性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其權利來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產生及職權大小由皇帝決定,對皇帝負責,對皇帝的權利不能起到制約作用。明朝的內閣實際上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②英國革命后的建立的內閣是法律規定的最高機構,其權利來源于法律而不是來源于英國國王,內閣對首相及議會負責,不對英王負責,英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其實質是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

  作用:①明朝的內閣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明朝中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②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促使資產階級政權的完善,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使英國在為近現上的一大強國。

  4.軍機處職責特點和影響是什么?

  職責:由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軍機大臣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特點:勤、密、速。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勤;辦事速度快,效率高,為速;皇帝召見軍機大臣,連太監都不得在側,軍機大臣不得擅交臣僚,為密。特點:①由皇帝挑選親信的大臣充任。②機構非常簡單,辦事效率高。③軍機大臣只是負責“跪受筆錄”,決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響: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于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么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么,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5.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封建專制主義集權制度下的一個主要矛盾,這一矛盾在西漢、唐朝、明朝時期是怎樣一步步解決的?

  提示:皇權至上是封建專制主義集權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在試圖不斷的加強皇帝的權威,削弱相權的。本題試從歷史縱的角度審視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答案:西漢時: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唐朝時: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相互之間互相牽制和監督,最終權力集中到皇帝那里,從而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明朝時: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從而解決了中國兩千多年君權與皇權之間的矛盾

  【案例導析】

  1.明太祖決定改革政治體制的本質目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

  c.廢除宰相制度      d.協助處理繁多的政務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結合改革的社會背景和改革者的階級實質分析問題,可以得出答案選b。

  思維點悟

  1.中國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階級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明太祖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者,其行為最本質的目的是維護本階級的統治。

  2.我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

  a.南書房的設置      b.軍機處的設置

  c.丞相的廢除          d.內閣的設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對歷史結論的理解能力。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形同虛設,相繼取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制政治制度發展到了頂峰,故答案選b。

  思維點悟

  2.創設一個新的知識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再認再現并理解歷史知識。審清題干中限制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君主專制的頂峰”,是解決好本題的關鍵。

  3.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封建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趨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點同樣是考查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明清時期中國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而西方已經資本主義經濟已經開始近代化的歷程,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為了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皇權的加強走向了極端。說明這種制度依靠正常的運行已經不能維護其利益,而要依靠極端手段來達到其目的。故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這種制度走向沒落的表現,故選b項。

  思維點悟

  3.把握好中國歷史的階段性特點---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是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趨勢的時期。這種階段特點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自然經濟的頑強上,也體現在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的極端加強。

  4.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是因為它  (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與權限

  思維點悟

  c 此題主要考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理解和歸納、概括能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皇權不斷加強,秦朝設立丞相是為了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后來因為相權逐漸增大,威脅到了皇權。歷代統治者不斷采取措施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清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

  【實戰練兵】

  1.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而站而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      )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b.內閣制度日漸成熟

  c.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2. 明初在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中,直接導致六部在中央機構中的權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丞相的廢除                b.皇權的加強

  c.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         d.內閣的廢除

  3規定“以后子孫做皇帝,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辦事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

  c.讓“群臣”監督皇帝                d.精簡政府機構

  4. “奏章票擬,主之內閣。”這種情況開始出現于(  )

  a明宣宗時     b.明英宗時    c.順治時期    d.康熙時期

  5.有學者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實質就是宰相。因為內閣首輔(    )

  a.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皇權 b.對很多問題能直接決策

  c.掌握著最高的行政權力   d.在文武百官中地位最高

  6.學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后,某班四位同學分別撰寫研究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史實錯誤的是 (    )

  a.《淺議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創立者—大禹》

  b.《趣談周武王與分封制》

  c.《論隋唐三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

  7.“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 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人直繕寫。”這說明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 加強中央集權                 b. 鞏固皇權

  c.剝奪朝中大將兵權             d. 適應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

  8. 有位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磨擦,不斷調整的歷史。”下列有關歷代宰相制度演變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漢武帝為削弱丞相的職權,任用親信朝臣,在內廷處理國政形成所謂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c.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財權

  d.元朝廢除了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將尚書省的六部移至中書省,并掌理一切政務

  9.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a.設參知政事     b.實行行省制度     c.廢除丞相     d.設軍機處

  10. 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權絕對權威②皇權控制中央機構③削弱地方權力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 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問大臣:“天下誰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題名。”有的人說:“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聽了不以為然,當聽到一位叫萬鋼的大臣回答說“畏法度者快活”時,卻極為贊賞萬鋼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贊賞萬鋼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萬鋼的回答強調了對專制統治的服從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萬鋼的回答揭示了快樂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離了主題

  12. 下列現象,發生于明代是(   )

  a.相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 

  b.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

  c.內閣職參機務,今止票擬,而裁決歸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13.有關明朝內閣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是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產物和表現 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③內閣本身并無決策權④對皇權起到較大的制約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5. 明太祖廢丞相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職能    b.厲行思想控制     c.監視官吏百姓     d.強化君主專制

  16.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寫道:“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17.西周的分封制與西漢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權制         b.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c.都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      d.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

  18.“內閣”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國明朝的內閣與西方國家內閣的最大不同是(    )

  a.掌握著最高的決策權 b.是最高的行政機構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權 d.是皇權專制的產物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面面相覷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

  材料二: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陶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與,即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經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摘自《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回答:(1)軍機處最初設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軍機處的職能后來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3)指出軍機處最初的名稱、設置的時間、所在的地點和選擇軍機大臣的條件。

  (4)綜觀材料概括軍機處的主要特點。

  參考答案

  1.c 通過材料所述宰相與皇帝關系的變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來越低,而君的地位越來越尊。透過這一現象,我們能夠得出中央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這一結論。

  2. a本題是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考查。明初廢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權分給了六部,從而提高了六部的權力地位。

  3.b 廢除丞相,大權獨攬,這是強化君主專制的表現。

  4.b 主要考查對內閣形成發展演變的掌握能力。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明宣宗時,內閣取得票擬權。

  5.c內閣是皇帝顧問的機構,既無決策權又無行政權,更無法制約皇權,只是在文武官員中地位較高罷了。

  6.d自明朝開始丞相制度被廢除了

  7.d從材料中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設置軍機處是適應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

  8. c 宋代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權。

  9.d自秦至清,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最高峰在清朝時。a項為北宋,b項為元朝,c項為明朝。軍機處大臣跪受筆錄,秉承皇帝意旨辦事,充分體現了皇權的加強。

  10.a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的理解。結合從秦朝建立這一制度到清朝這一制度發展到頂峰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三個選項都是正確的。

  11.a從明太祖與大臣的對話中,惟獨萬鋼得到賞識,主要是因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個人的成就為主,沒有從皇帝加強君主統治角度出發,而萬鋼的言論強調了天下人都應服從君主的專制統治。

  12. c  a符合秦代,b符合宋代,d符合清代,c項材料中涉及了內閣和票擬,符合明代。

  13.b  對于組合類選擇題,最簡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排除含有④的選項。

  14.a結合軍機處的職能考慮并注意試題的限制條件是“直接說明”。軍機處雖然 “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沒有議政王大臣會議那樣的決定權。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供傳達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連討論的權力也沒有。對皇帝的決定,軍機大臣只能唯命是從,“跪受筆錄”,然后負責往下傳達。

  15.d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分析、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能力。明朝時我國古代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時期。廢丞相,有利于加強君權。

  16.b 此題為文字材料選擇題,根據材料中“罷丞相”進行判斷。

  17.c

  18. d 西方的內閣是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設立的,而中國明朝的內閣不是作為決策機構或執行機構出現的而始終是皇帝的顧問。

  19.①原因:為了處理西北兵務,防止泄露軍事機密。②變化:由當初單純處理西北軍事事務的臨時性軍事機構,發展為位居內閣等各中央機構之上,受皇帝直接控制的常設備皇帝顧問的中央決策機構。③最初名稱:軍需房(或軍機房)。設置時間:雍年間。所在地點:紫禁城隆宗門內。選擇條件:由皇帝親自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④特點:由一個臨時性機構發展成一個常設決策機構;軍機大臣由皇帝親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軍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地處內廷,保密性強。

  提示:材料是對清朝軍機處的全面說明,讀懂材料并緊靠材料回答問題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篇5

  一、課程標準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材分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準,依托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和。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并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比如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等等。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么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來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講授新課]

  思考:明清兩朝為什么都要空前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中央部門。

  在中央,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權),權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同時請同學聯系p17“歷史縱橫”)

  講解:這里講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當時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為后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朱元璋要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這實際上是集中央權力于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于被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我們已經說了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后,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么后果?

  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他沒有那么多精力處理這么多國家大事。于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內閣制的創立。

  (打出表格)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通過學思之窗和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使學生更好理解內閣制)

  p18【學思之窗】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同時給出一段史料:

  (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區別?

  (由以前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錢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訴我們: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可見,內閣制不同于宰相制,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約皇權。)

  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后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角色扮演,由教師當一回皇太極,向學生介紹當政時的一些情況。我(皇太極)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但是內閣主要負責奏章票擬,沒有什么實權。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每當召開會議時,我就會召集八旗旗主一起來商討軍國大事,但是,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決定的,我一個人做不了主。這樣,我覺得我的皇權還是受到了限制,雖然我是皇帝,可我還是要聽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所做的決定。接下去由學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學們介紹當政時期的一些情況。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

  努爾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國事。

  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大事;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

  康熙帝設南書房,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起草諭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

  雍正帝設軍機處,選親信滿漢官員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傳諭旨。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名存實亡(后被撤銷),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簡介軍機處(利用插圖及p19資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機密泄露為由,于是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三年后更名軍機處,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后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講解: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于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么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么,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同時打出材料:

  “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兇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他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引導:與中國封建的社會形態相對,當時的西方發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現了一種什么樣的進步思想啊?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怎樣呢?)

  總結: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專制制度實在是罪魁禍首之一。

  [本課小結]

  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那么我們說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當時社會也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表現在政治上,這種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交流、融合,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專制主義也在不斷的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在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如秦朝修筑的靈渠,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當時都是要由國家統一組織才能完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這種制度對于糾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辦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從封建王朝的更迭來看,一個新建立起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吸取前朝的弊端,勵精圖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會出現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說這種制度還是與統治者個人的素質、能力都有很大關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統治之下,這種制度就會隨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從而埋下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

  [鞏固練習]

  1.明代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權臣                     b.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沖突        d.改革中樞權力體系

  2.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c]

  a.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         b.內閣的設立

  c.軍機處的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機構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揮司

  4.康熙帝強化皇權的主要措施:[a]

  a.設南書房        b.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c.設內閣        d.設立軍機處

  5、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于它:[d]

  a.皇權專制具有個人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決策失誤

  b.大小官吏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

  c.官僚機構的膨脹導致官僚主義和貪污腐化之風的盛行

  d.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6、內閣制正式確立是在:[b]

  a.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明宣宗時         d.明神宗時

  7、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b]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之處在于[b]

  a.廢除丞相                  b.改變、分散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9.閱讀下列材料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 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材料中所說的“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指的是哪一機構?其設立的實質是什么?試說明原因。

  軍機處;實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原因:軍機處設立后,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10.明朝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什么又設立內閣?明中期以后,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權?為什么?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是吸取元朝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后又設殿閣大學士,是由于政務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而且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并不參與決策。明中期后,內閣的權力雖然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但他的批復是否算數,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朱批。所以,內閣的設立并未危及皇權。

  [本課測評]

  1.明太祖為什么要廢除丞相,設置內閣?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度。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為什么說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間中樞機構為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對皇帝的集權具有一定的牽制作用。雍正帝另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學習延伸]

  撰寫小論文,談談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論文內容: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的強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與同期世界政治制度發展的潮流對比。

  附學習網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青網史海泛舟:

  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

  七、教學反思

  1、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古代史知識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前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補充或擴充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

  2、由于各班授課學生素質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課堂成敗的關鍵,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率的課堂。

  3、教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但是我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因此,因材施教還并未落到實處。

  4、由于平時只顧歷史興趣的培養,所以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探索方面還顯得不太夠。

  5、對新課標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有時感覺又有點無從下手,因此,肯請同行多指導。

  八、板書設計: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于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①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于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②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后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后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略)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精選6篇)

    一課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結合秦朝疆域圖和教材內容,說出諸侯爭霸的原因、秦統一的條件過程。2記住:秦統一全國的時間。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重要概念。...

  •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教學設計(精選3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多極化趨勢和對世界的影響、歐盟的形成和擴展、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過程和原因、中國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實,培養學生綜合探究和歸納知識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以合作學習的模式為主線,以學生自...

  •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教案(通用4篇)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教案【課標要求】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 了解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知道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對維系羅馬帝國統治...

  •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教案(通用4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了解戰后多種新興力量崛起的情況,知曉兩級格局受到來自多種力量的有力沖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從多層次、多角度掌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

  • 《古代的經濟政策》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精選9篇)

    教學目標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掌握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及重要發明及;法國、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的情況;工業革命的影響。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科學技術、社會關系方面的重大變革,使學生認識到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

  •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精選4篇)

    (教學案+試題試卷)教案部分課題名稱: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課本詳案)教學目標: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重點難點:重點——概述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精選16篇)

    教學設計方案重點:過渡時期總路線;三大改造的完成難點:三大改造的方式教學過程:導入教師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提問:彭德懷在《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說到:“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品网站w灬源码三叶草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 | www.爱久久 | 国产寡妇XXXX猛交巴巴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一区麻豆 | 日本道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制服 | 岛国av免费在线 | 99涩涩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 |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 日韩福利一区二区 | 国产清纯白嫩大学生正在播放 | 亚洲视频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 深夜一级毛片 | 一本久道在线 |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 美女免费久久 | 2023国产无人区卡一卡二卡三 |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 | 太久视频在线观看 | 女上位av片在线观看免费 | 特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视频 |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a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日韩精品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 啊啊啊射了 | 好硬好湿好爽再深一点动态图视频 | 8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 超碰成人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琪琪在线 | 欧美XXXX做受欧美1314 | 苍井优经典三级在线观看 | 天堂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