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學分認定
1、如何更好地通過評價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如何使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不走過場。
3、如何做好前后模塊評價上的連續性
[教學反思]
1、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評價,評價的質量本身直接關系到他們今后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由于高一學生剛接觸到高中生物學的學習,如何更好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便成為開展評價的重要思路。從我校實驗班測試的情況來看,由于學生積極性較高,準備較充分,99%的學生在模塊考試中均取得了合格(60分以上),平均分80分。當然,試題中科技論文題目的設置,不僅是考查能力所需要的,也能克服少數學生在考場上出現時間富余的現象。從學生的反映的情況來看,總體上認為試題難度適中,感到生物學的學習很有趣。對他們樹立信心,對今后更好地學習有幫助很大。
2、評價過程,既是對他們前一階段學習的檢查,也是促進他們自我教育的過程。因此,引導他們自評互評顯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們也不可忽視自評和互評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
(1)絕大多數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評了“a”。這是否說明他們對前一階段的學習狀況都是持肯定態度呢?他們果真都那么自信?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都評“a”呢?某同學平時上課不認真,作業不能按時完成,為此老師多次找他談過話,且學科的模塊考試成績不及格,按理他的自我評價應該是“b”或者“c”才符合事實,但還是將自己評成了“a”。一些表現并不優秀的學生為何也將自己評為“a”?一是“自衛”心理。部分學生擔心學分會影響自己未來的升學。從他們獲知的信息看,高考會與學分或多或少掛鉤,若評價太低,勢必是自我“傷害”。二是從眾心理。大家都打“a”,為什么我不打呢?三是敷衍心理。認為平時的評價沒什么實際用處,將來怎么樣還是看高考,因此,隨便寫上a,也沒人來計較你。四是虛榮心理。只有評上較高的等級才能在同學和家長面前有“面子”。五是學校態度使然。學校對各“等級”的人數沒有指標限制,沒有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組織這樣的評價活動。再說,多點兒a,對學生、老師都沒什么不好。正因此,間接鼓勵了更多學生去選“a”。當然有部分學生是因為對自己的認識不到位,而與教師的評價存在反差。此外,獲得好的結果是人的基本愿望,只是部分人只重結果不重實際過程而已。
(2)如何對待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其中謙虛和誠實,更為歷代仁人志士所倡導。然而,部分學生的評價結果中卻很難找到它們的“影子”。事實上,也有極少數在模塊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將自己的學分打成了“b”。但個別分數很低、學習態度欠佳的反而評了“a”。應該說,敢于給自己評上“b”的同學是有一定勇氣。他們有的認為,這次反正沒考好,只要不打“c”(不合格)就心滿意足了。還有人認為,這次確實比別人差,但會以此為新的起點,力爭在下個模塊取得好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