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第1節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2.舉例說出基因重組。
3.說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基因突變的概念及特點。
(2)基因突變的原因。
2.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三、教學策略
本模塊的第1章至第4章,從分子水平闡述了基因的本質、基因在細胞中的存在位置、基因的結構和作用等基本問題,第5章則從生物變異入手,從基因和染色體變化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發生變異的原因,是第4章《基因的表達》的延續和拓展。
本節教學可用1課時,教學重點是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實質,即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已經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作過詳細的介紹,因此在本節教學中不再列為重點內容。本節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教材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從實例分析入手,再歸納總結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遵循這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呈現方式,從現象到概念,從宏觀到微觀來開展教學活動。
關于基因突變,教材選用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限于篇幅,教材沒有過多地介紹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發現過程(具體過程參見教學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適當補充一些相關材料,并結合“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通過討論,學生能夠認識到基因突變的本質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改變,并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這一基本的生物學原理。
2.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
怎樣全面理解dna分子堿基對的改變可能導致的結果呢?是不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改變就一定會導致生物性狀的變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 “問題探討”,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后,對于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句子中一個字母的改變,可能導致句子的意思不變、變化不大和完全改變這三種情況。然后,教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于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
3.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學習基因突變的原因時,教師可以引用癌癥的病例,介紹癌癥的形成是體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結果,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例如,射線(x射線、紫外線、γ射線等)容易引發癌癥,在強烈的日光下暴曬,容易導致皮膚癌;據報道,在醫院放射室工作的醫生容易患癌癥;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時,核電站周圍的居民得癌癥的幾率大大增加。
4.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