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第1節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一、 教學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的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可用2課時。在--中,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作好本章的引子。
學生學習第3章《基因的本質》后,已經對基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基因的各種問題,此時教師如果能夠設計一個精彩的、充滿懸念的引子,則能為本章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可以利用第一節開頭的“問題探討”引出恐龍能否復活的話題,讓學生提出正反方觀點,形成思維上的矛盾沖突。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本章章圖,通過辨別章圖的內容(細胞核中的染色體、dna、基因和細胞質中的蛋白質),提出問題“細胞核中的基因是如何通過指導細胞質中的蛋白質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性狀的呢”,進一步制造懸念。最后,教師指出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從而順利切入主題。
2.準確把握主干知識與側枝內容的教學要求。
本節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側枝內容是dna與rna結構的比較、核糖與脫氧核糖的比較、三種不同種類的rna以及遺傳密碼的組成。在側枝內容中,前兩個知識點在《分子與細胞》模塊中已經學習過,在這里只須作簡短的回顧和比較;后兩個知識點雖然是新內容,但也不必加深和拓展,學生只需要初步了解即可。在教學中,處理主干知識和側枝內容的關系時,教師要做到合理分配時間,明確不同內容的教學要求。
由于本節內容不僅抽象復雜,而且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因此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都懂,學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之中。因此,教師要注意將知識及時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例如,dna與rna結構的比較、三種rna功能的比較、轉錄與翻譯過程的比較,等等。總之,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各個知識點間的內在關系,又要能簡潔、清晰地概述轉錄和翻譯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
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插圖多而且復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仔細分辨并揣摩插圖所表達的意思,并能將不同的插圖內容與教學流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對插圖的處理上,還應分清主次和輕重。例如,圖44和圖46分別是轉錄和翻譯的流程圖,是學生應掌握的主要內容,要講清、講透;圖41和圖42是讓學生區分核糖與脫氧核糖、dna與rna化學組成的差異,教師在此只需提醒學生依圖區分即可;而圖43和圖45只需了解;至于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的示意圖,也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小字部分的內容,不需作過多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