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此外還應注意,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來揭示轉錄與翻譯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不僅要利用插圖達到形象和直觀的教學效果,還應配合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作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文字信息與圖形信息結合起來,讓學生感知到基因的表達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的、相互協調和配合的過程。
有條件的學校,還要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生動地反映基因表達的過程,這是紙質教材難以做到的。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應注意選擇時機,以達到幫助學生化解難點,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不能整節課由多媒體取代,完全棄圖不用,從而忽視了學生識圖、辨圖和分析釋圖的技能培養。教師應穿針引線,構筑多媒體與圖形之間的有機組合。建議在學生分析圖形之后,再配合多媒體整合各個圖形,展示完整的基因表達過程。
4. 處理好學生應答與教學推進的關系。
本節教學需要師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動基礎,教師應設計運用好教材中的問題串,以利于將問題步步深入,使教學活動能夠順利推進。例如,轉錄過程以“為什么rna適于做dna的信使呢?”和“dna的遺傳信息是怎么傳給mrna的?”等問句串連起來;翻譯過程以“堿基與氨基酸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怎樣的?”和“游離的氨基酸是怎樣運送到合成蛋白質的‘生產線’上的呢?”等問題引導,營造出探求、推理和發現的科學研究氛圍,誘導學生積極應答,參與討論。
另一方面,還需要注意教學推進的層次感。本節問題起始于細胞核中的dna如何指導細胞質內蛋白質合成,是將問題從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最后肽鏈合成了,還要在細胞中發揮作用,因此還需要回歸到細胞水平。教師要注意教材結尾的一段文字,以此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上認識基因表達的意義。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提示:此節問題探討意在引導學生思考dna在生物體內有哪些作用,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一種生物的整套dna分子中貯存著該種生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所需的全部遺傳信息,也可以說是構建生物體的藍圖。但是,從dna到具有各種性狀的生物體,需要通過極其復雜的基因表達及其調控過程才能實現,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利用dna分子來使滅絕的生物復活仍是難以做到的。
(二)思考與討論一
1.提示:可以從所需條件、過程中的具體步驟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規律等角度來分析。例如,轉錄與復制都需要模板、都遵循堿基互補配對規律,等等。堿基互補配對規律能夠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2.轉錄成的rna的堿基序列,與作為模板的dna單鏈的堿基序列之間的堿基是互補配對關系,與dna雙鏈間堿基互補配對不同的是,rna鏈中與dna鏈的a配對的是u,不是t;與dna另一條鏈的堿基序列基本相同,只是dna鏈上t的位置,rna鏈上是u。
(三)思考與討論二
1.最多能編碼16種氨基酸。
2.至少需要3個堿基。
(四)思考與討論三
1.對應的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絲氨酸—賴氨酸—脯氨酸。
2.提示:這是一道開放性較強的題,答案并不惟一,旨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發散性思維。通過這一事實可以想到生物都具有相同的遺傳語言,所有生物可能有共同的起源或生命在本質上是統一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