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這種看法不正確。對于生物個體而言,發生自然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但是,一個物種往往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就整個物種來看,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產生的突變還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突變是有利突變,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因此,基因突變能夠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六)練習
基礎題
1.(1)√;(2);(3)。
2.c。
3.b。
4.a。
拓展題
1.放療或化療的作用是通過一定量的輻射或化學藥劑干擾腫瘤細胞和癌細胞進行dna分子的復制,使其產生基因突變,從而抑制其分裂的能力,或者殺死癌細胞。放療的射線或化療的藥劑,既對癌細胞有作用,也對正常的體細胞有作用,因此,放療或化療后病人的身體是非常虛弱的。
2.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對瘧疾具有較強的抵抗力,這說明,在易患瘧疾的地區,鐮刀型細胞的突變具有有利于當地人生存的一方面。雖然這個突變體的純合體對生存不利,但其雜合體卻有利于當地人的生存。
五、參考資料
1.基因突變的類型
突變是指發生在遺傳物質上的變異。廣義上突變可以分為兩類:(1)染色體畸變(chromosome aberration),即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改變;(2)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即基因的核苷酸順序或數目發生改變。狹義突變通常特指基因突變,它包括單個堿基改變所引起的點突變(point mutation),或多個堿基的缺失、重復和插入。
基因突變可發生在個體發育的任何階段,以及體細胞或生殖細胞周期的任何時期。如果突變發生在體細胞中,則變異不能直接遺傳給下代。如果突變發生在某一配子中,那么,子代中只有某一個個體有可能繼承這個突變基因。如果突變發生在配子發生的早期階段,如發生在卵原細胞或精原細胞中,則多個配子都有可能接受這個突變基因,這樣,突變基因傳到后代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通常,生殖細胞的突變率比體細胞高,這主要是因為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對外界環境變化更加敏感。我們一般把攜帶突變基因的細胞或個體,稱為突變體(mutant),沒有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胞或個體稱為野生型(wild type)。
引起突變的物理因素(如x射線)和化學因素(如亞硝酸鹽)稱為誘變劑(mutagen)。通過使用誘變劑而產生的突變稱為誘發突變(induced mutation)。由于自然界中誘變劑的作用或dna復制、轉錄、修復時偶然出現的堿基配對錯誤所產生的突變稱為自發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人類單基因病大都為自發突變的結果。自發突變產生的頻率(突變率)一般很低,平均每一核苷酸每一世代為10-10~10-9,即每世代、每10億至100億個核苷酸有一次突變發生。
如果按照dna堿基順序改變類型區分,突變還可以分為堿基置換突變、移碼突變、整碼突變、染色體錯誤配對和不等交換4種。
(1)堿基置換突變
一個堿基被另一堿基取代而造成的突變稱為堿基置換突變。凡是一個嘌呤被另一個嘌呤所取代,或者一個嘧啶被另一個嘧啶所取代的置換稱為轉換(transition);一個嘌呤被另一個嘧啶所取代,或一個嘧啶被另一個嘌呤所替代的置換稱為顛換(transversion)。轉換可能有4種,而顛換可能有8種。在自然界中,轉換通常多于顛換。根據堿基置換對多肽鏈中氨基酸順序的影響,可以將突變分為同義突變、錯義突變、無義突變和終止密碼突變4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