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表達
一、教材分析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章的開篇,(該內容在中圖版為第二單元的《基因的表達》)是本章及后繼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地利用教材,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這一過程,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不僅內容抽象復雜,而且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所以教學難度大。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理解密碼的簡并性。
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三、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尤其是翻譯的過程更復雜,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徹并熟練掌握,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2.教學難點
理解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是本課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基因的本質》后,已經對基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基因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欲望強烈。但具以往的經驗,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同時還有課時緊,任務重的矛盾。
五、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主要完成什么是轉錄?怎么轉錄?什么是翻譯?怎么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敘事程序,而是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并保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體課件、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抽象、復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于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且提前為學生準備了學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播放《侏羅紀公園》片段30秒。影片說:復活的恐龍是科學家
利用提取出的恐龍dna分子培育繁殖而來的。
提出問題:
①能嗎?(能或不能)——集體答
②若能,兇猛的恐龍所具有的性狀是什么物質體現的?(蛋白質)——個別答
③dna的功能單位是什么?(基因)——個別答
④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呢?(引起學生思考,不用回答)
————引出課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板書)
創造情景──激發興趣
鞏固舊知識
個別提問能讓每個學生都思考
新課講解
1.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探究遺傳信息傳遞途徑
提問引發思考: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主要分布在那里?(細胞核)蛋白質合成的場所在那里?(細胞質中的核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