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技術的性質(第一課時)
課題:1.2技術的性質(第一課時)
一、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2.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并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3.理解技術對個人生活、經濟、社會、環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4.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中的重要性,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辦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2.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理解技術與科學的區別與聯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深入分析案例,激發師生互動,讓學生發現和尋找技術的性質所在。
2、通過討論和實踐,感受并領會技術的綜合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探究技術,感受并領會技術的綜合性,幫助學生建立現實的技術觀,以便將來選擇深造方向。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綜合性
難點:理解技術與科學的互相關系,深入挖掘技術的綜合性
四、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技術的價值”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技術與人、社會、自然的辨證關系,增強了激素后意識,認識到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明白了通過技術發明與創造能最大限度的實現人生價值,對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沒有上升到系統的、全面的、理性的認識,所以需要通過本節針對技術的性質的教學得意進一步深化。本節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技術性質的分析,初步掌握學習技術的思想方法,培養對技術的親切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技術的熱情與興趣。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材分析
本章作為《技術與設計1》的第一章,既是全書的邏輯起點,也是全套教材的邏輯起點,因此不僅對全書具有引領作用,對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領作用,他為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走入技術世界搭建了平臺,也為學生開展技術設計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章通過引領學生走進技術世界,理解技術的基本知識,感悟技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術問題的方法,形成對技術的敏感性和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從而為學生進行其他模塊的技術學習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和情感基礎,較好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本節從技術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發,闡述了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等五個性質,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技術的理解。
七、教學用具
多媒體
八、教學方法
本節的各案例都可以說明技術的各個基本特性,為了構建一種由表而里、由淺入深的縱深發展型知識結構,不再增加新的案例,而挑選教科書中比較貼近生活、成本不高的“助聽器的發明”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激發師生互動,讓學生發現和尋找助聽器技術的性質所在。在深入探究助聽器技術的同時,感受并領會技術的綜合性,幫助學生建立現實的技術觀,以便將來選擇深造方向。深層次的案例分析、演示、提問、討論、講授等各種方法并用,以豐富本節內容的教學。
九、教學構思與流程
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技術的價值,技術與人、社會、自然的辨證關系,初步建立了技術意識。接下來將從技術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發,闡述技術的五個性質,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技術的理解。這一課時將從“助聽器的發明”引入,主要介紹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和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