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節---技術的性質
課題
1.2技術的性質
課時
1
授課
李楊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2. 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知識。
3. 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4. 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
5.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過程與方法:1. 經歷洗衣技術的發展的歷程,體驗技術創新的技術發展中的作用。
2. 通過參與課堂討論,感受技術的兩面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技術創新的艱辛和曲折,感受技術的臉米納性,形成專利保護的意識,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重點
1.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2.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知識。
教學難點
1.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2.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知識。
教學過程
實施過程
學生反應
引入
提問:1.技術的定義是什么?
2.技術對人有那三方面的作用?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新課教學
1. 技術的目的性
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在人們某方面的具體需要。
學生快速閱讀“助聽器的發明”并完成討論練習
a.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
(使聽覺不太靈敏的人能自如地聽到外界的聲音、正常地與人交流)
b.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
(將聲音放大、傳入耳中,體積小巧、方便佩戴)
c.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
(使耳聾人方便地與外界進行語言交流)
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
過渡:技術的不斷優化和發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技術的創新。
2. 技術的創新性
1) 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技術創新分為技術發明和技術革新。
a.技術發明是指創造發明自然界原來沒有的事物。用萊特兄弟的飛機和電話的發明作例子,其中“電話的發明者是貝爾嗎?”的爭論引發學生的興趣。
b.技術革新是指對原有技術加以改造和提高。用自行車和可調速自行車的比較說明。
2) 技術的發明和革新對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例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的發明大大提高了計算的速度。
3) 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例子:洗衣機的發明和革新。
拓展:洗衣技術將會如何發展?
過渡:洗衣機的發明和改進只知道電子的知識就夠了嗎?
3. 技術的綜合性
1) 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馬上行動:木質——材料學,穩固——物理。
2) 技術與科學的區別與聯系
運用表格的方法說明技術和科學的區別和聯系,并讓學生完成馬上行動。
3) 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技術不僅與科學有著緊密的關系,而且與其他學科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4. 技術的兩面性
上次課我們說過,技術對我們有著巨大的作用,然而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實用性是技術的基本特性,但是如果人類把技術的實用性發展到不恰當的地步,盲目追求功利性,這就違背了技術的本義,走向它的反面。例子:環境與經濟發展;對“決定胎兒性別的技術”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