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第二課時)
接下來我們學習“技術與自然”
2、理解技術與自然
板書: [ 3、技術與自然]
讓學生自主閱讀案例: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館
圖1—1 都江堰
引導學生閱讀案例:荷蘭風車
圖1—1 荷蘭風車
讓學生討論: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災水患”變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為“天府之國”;抽水風車的轉動使得荷蘭從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國土,這些都依賴于什么?注意了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依賴于技術,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注意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讓學生思考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如利用技術填海造田、退耕還林、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均成為可能。
讓學生“馬上行動”:
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哪些問題?針對技術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諸多問題,與同學交流,提出解決對策。
如水土流失
溫室效應
酸雨
荒漠化加劇
全球氣候異常
……
辯論:根據上課之前收集、查閱的有關資料,分析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全班選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學分成正、反兩方,根據收集、查閱到的資料,展開辯論,回答如何看待技術,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
鞏固內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填寫課本第10頁的馬上行動中的表格,教師巡回指導。
引導學生總結: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但也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更應注重環境保護。
自然為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資源。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在保證自然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地實現了自然為人所用的目的。
結構整合:
四、練習:
課本p010. 3.調查本地工業或農業中的某項技術產生的背景和發展過程,并評價其對工業或農業發展以及當地自然環境的效應和價值。
教學反思: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發現教材內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根本不可能。有些內容只能讓學生課后自己閱讀。還有上課的資源的準備問題,最好準備課件,這樣可以節省時間。老師也要準備一些其它內容,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這次準備了網上下載的資料,學生就很感興趣。這對老師的要求很高,要有很寬的知識面,而且,備課要花很多時間。本課時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辯論,論題是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同學們很有興趣,辯論得很激烈,也可以看出,學生知識面很廣。“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辯論記實”附后。
(海南華僑中學特級教師 徐道安)
走出課本:
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辯論記實
收集、查閱有關資料,分析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全班選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學分成正、反兩方,根據收集、查閱到的資料,展開辯論,回答如何看待技術,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
主持人1:
自然為我們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資源。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技術的發展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下面請正、反兩方同學就如何看待技術,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展開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