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第二課時)
3、公眾參與性原則
離開了公眾參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沒有了群眾基礎。如果每一個人都來關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都有一點、聽一點悲觀的論調,亦即雖悲觀但不乏清醒的認識,都從我做起,形成一股崇尚生態文明的新風尚,人與自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才有可靠的保證和成功的希望。公眾參與,既包括社會個人或社會團體在控制生育、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上的自律,對他人有害自然環境行為的預警、監督和指控,也包括通過新聞傳媒或公眾論壇推進政府部門采取有效而及時的保護措施,等等,以實現人類由控制自然向控制自我的轉變。
4、合作伙伴性原則
今天的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一個天空下,可是地球上卻有各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這就要求人們超越一切差異和界線,攜手合作,共同努力,一起來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人口爆炸、道德淪喪、核子威脅、南北沖突等全球性問題。盡管人們之間膚色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各自利益不同,但畢竟乘坐在同一艘航船中,因此應該而且必須共同承擔起保障人類生命之舟不沉且具有續航能力之責任,特別是那些發達國家(無疑,他們在工業化過程中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排放了大量的廢污)理應在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付出得更多,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切記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有形成這種合作伙伴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目標。同時,少數發達國家應結束其過量消費全球公有資源的行為,而給予廣大發展中國家合理利用資源以達經濟增長的機會。這又可叫做當代人分配有限資源的公平性原則。
好題推介:
我認為這道題是道好題,好在哪里?
1、通過題型上的突破,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完成這道題所進行的學習過程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上網、到圖書館收集、查閱資料以及在全班展開辯論,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絡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這種學習過程本身為應用探究學習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條件。收集、查閱有關資料,分析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往往需要依靠幾個人的合作完成,從而有利于形成合作的內驅力。特別是在展開辯論的過程中學生要形成積極的相互依靠關系,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中學生正處于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都達到了新的水平。通過做這道題在全班選出主持人數人,把其他同學分成正、反兩方。反方是以吳秀英為代表的技術悲觀主義向全班大聲疾呼人類所面臨著的“全球性社會問題”或“人類困境反方”。正方與技術悲觀主義截然相反,以李美蘭同學為代表的技術樂觀主義抨擊了反方的觀點,而同時又對技術過于的樂觀。主持人主張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協調發展。人類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在學生的這一學習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想象、懷疑和批判,營造了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